2005-09期●青少年绿洲●

品德不好则是“危险品”

——关于德育的思考

作者:吕型伟

  
  
  
  
  虽然教育界从未放弃过道德教育,但道德的分量在人们心目中越来越轻却是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相当多的家长对孩子说;“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应试教育的显著特征之一,是以分数为尺子衡量人。分数高了,即使公共道德差一些,也照样升入重点中学,考入大学,甚至读硕士和博士;分数低了,即使道德品质再高尚,也难以进入重点中学,考入大学,更不可能问津硕士和博士。
  我在多种场合谈到德育问题,认为德育是未来教育的最大难题,也是一个国际性、世界性的问题。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了一次21世纪教育研讨会。参加研讨会的有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和教育家。我也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上,大家几乎一致认为,21世纪的教育可以实现科学化、信息化,随着脑科学的发展,人的潜能也可以充分开发,但是有一个问题没法解决,那就是德育。我在会上说,现在是“地球变暖了,人心变冷了”。人类可以享受科技带来的成果,飞天不再是梦想,一切生命都可以克隆,可就是管不了自已,人类的道德不是在进步,而是在滑坡。
  人对自然界的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遗憾的是,人认识真理的过程太长了。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的快速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提高了人类驾驭自然的能力,这与人类自身的道德滑坡形成强烈的反差,是现代世界的一个怪圈。
  这个问题,西方国家的智者认为他们已无法解决。因为西方国家的道德是靠宗教来约束的。宗教里有个上帝,他是无处不在的;做了坏事的人死后,不能进天堂。这种信仰制约着很多人不敢干坏事。但是,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越来越证明一条:上帝是没有的。德国的尼采经典地宣布:“上帝死了”。那么西方的道德靠谁来制约呢?他们一筹莫展。中国历来没有上帝这一说,靠的是儒家教育,是孔子的教育把中国人几千年的道德维持下来了。中国人不能干坏事,不是因为有上帝,而是觉得人就是不能干坏事,干坏事的就不配做人,只能叫作禽兽。中国人常常批评那些干坏事的人“禽兽不如”,认为人不能也不该干坏事,干损人利己的事。中国人提倡的为人准则是“推己及人”,“助人为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这些铭言一代一代地传递、教化,使中华民族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是靠神仙、上帝。
  有20多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联名写信给联合国,建议向中国请教解决人类道德堕落的问题,要总结中国的经验,推广到全球。对此,我很有感触。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宣传她,不要让中华传统淹没在故纸堆里。
  1991年,作为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我建议召开了东方国家关于传统道德的国际研讨会。会议在北京香山举行。会上,我提出了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口号。特别用了一个“美”字。因为传统道德中有的确实已被历史证明是陈旧腐朽的,应该抛弃,但其中也有不少几经考验仍具有强大生命力与永恒价值的东西。我们要弘扬的,是其中有价值的部分,当然也要赋予其新的时代含义。比如说“忠”,是美德吗?我说是,但过去讲的是忠于皇帝,现在我们要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又比如“孝”,我认为,孝顺父母是必须和必要的。中国上下五千年,有很多值得去继承的东西。因此,我主编了《中国传统美德五千年》。后来,我认为不光是中国有传统美德,任何一个民族,能够生存和发展,就都有美德存在。于是,我又主编了《世界传统美德五千年》。不是我在这里自我推销,这两套书其实应当再版,广为发行。中央不是已提出了要关心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吗?这是一套好教材,里面都是生动的故事,又蕴含哲理。
  十几年来,我们的德育工作效果不明显,主要原因是德育工作者观念保守,一般来说,是对道德内涵的理解太狭隘,而且充满功利主义思想,忽视了有深厚积淀的人文精神基础;方法简单,形式主义与浮躁现象充斥,满足于短期效益,等等。
  那么,人文精神是指什么?按古代的解释,人文是指“礼乐教化”。北齐书《文苑传序》说:“圣达之言,化成天下,人文也。”我认为可以把人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心理素质、人生态度、道德修养、爱国情怀、精神世界、价值观、人生观等都包括进去。
  人文精神是长期形成的文化传统,有民族特色、国家特色, 甚至有地方特色,常常反映在历史上无数的英雄人物、仁人志士身上。他们平凡而伟大的感人事迹,在历史上散发出无穷的魅力,他们生前的一些名言警句也已成为后人传诵的格言,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等。总之,人文精神的内涵是综合的,很实在、很具体,是一种巨大的、无所不在的、潜移默化的力量。
  我始终认为,办教育,任何时候都要把发展人的内涵放在第一位。现在有的学校规模越办越大,老师不认识学生,学生不认识老师,校长就更不用说了。缺少师生的亲情,也就缺少了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是一所学校所不可缺的。
  过去,我们曾经对思想道德教育总结过几句话,就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示之以范,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现在是网络时代,“红黄蓝白黑”各种信息很多,各种活生生的榜样在影响着学生,说教和灌输这样“关起门”来教育学生的方式和手段就未免与时代脱节,与社会脱离,太苍白无力了。
  我认为,我们要认识到环境对人成长的重要性,所以教育工作要打破学校围墙。我们如果一时无力改变社会大环境,可以从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学校、一个社区入手,先营造一个优良的小环境,如同农业生产一样,无力改变大自然,可以建造一个塑料和玻璃暖棚,使“小气候起大作用”。我主张“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就是借用农业的“薄膜技术与薄膜理论”,主张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建立学习化社区。
  我经常就“人文精神”对教育的重要性阐发我源自多年研究形成的一系列“一家之言”。
  ——在信息时代,什么都可能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科技全球化已是不远的将来的现实,但人文精神例外。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人文精神必然是多元化的而不可能全球化,正确的思路是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在人文精神方面,世界仍然会保持各国各民族的特色,也就是说,在信息时代,各种文化一定会交流、碰撞、融合、演化,但不会完全失去各自的人文特色。
  ——中国要在未来世界中显示自己的特色,可能就要靠人文精神。中国要想在未来世界舞台上占一席之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也要创建有中国特色的人权、民主、法制等人文精神,要积极融入世界人文精神的大系统,但决不能丢掉我们历经数千年大浪淘沙而积淀起来的属于自己的文化根基。
  但丁说得好,“知识不足,可以用道德来弥补,而道德不足,任何知识都无法补偿”。人类最大的“残疾”是心灵的缺损。
  我们不希望年轻一代成为有知识而无人文精神的人。
  办好一所学校,硬件固然要硬,但软件也不能“软”,硬件要硬,软件也要过硬。现在办教育似乎有个倾向,热衷于把学校办大,把学校兼并起来搞园区,搞宾馆式校舍。我是保守主义者,有点不大赞成,因为中国还是个穷国。
  教育绝不是单纯的知识与技能传授,还包括人格的培养、人文的熏陶与心灵的唤醒;知识的传授不只是传递已有知识,还包括创造力的培养与智力的开发。
  我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一个人学习不好是“次品”,体育不好是“废品”,品德不好则是“危险品”。哪个轻,哪个重,十分清楚。
  (摘编自《从教七十年散记——从“观察蚂蚁”到“研究人”》,原题为《只怕人心变冷》,现题系编者所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