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0期●专稿●

简述抗战期间国际援华医疗救护队的历史贡献

作者:陈蕃 包卫中

  
  
  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我们深深地怀念国际援华医疗队的志士们。他们的人格魅力和自我牺牲精神,永远值得我们赞颂和学习。其中有我们最熟悉和敬仰的来自加拿大的共产党员白求恩、护士尤恩女士,来自友好邻邦印度的柯棣华、巴苏华、木克华、卓克华、爱德华,来自奥地利的博莱、罗生特,来自苏联的阿洛夫亚·沃罗金,来自日本反战同盟的中山道本等,他们奔赴坚持敌后抗战的八路军、新四军救死扶伤。有来自波兰的斯·弗拉托医师、维·陶本弗利盖尔医师、弗·克里格尔医师、沃·云格尔曼医师、列·卡梅涅茨基医师,罗马尼亚的克兰兹多尔夫医生、达·扬库医师,德国的赫·贝尔医师、卡·考泰勒医师、罗·贝克尔医师,匈牙利的捷·舍恩医师,保加利亚的扬·卡内蒂医师,奥地利的沃·弗雷德曼医师、亨·肯特医师、弗·严生医师、王道医师,苏联的亚·沃罗金医师,捷克的弗·基什医师,英国的高田宜医师,及医疗队成员波兰的玛·卡梅涅茨基夫人和罗马尼亚的克兰兹多尔夫人等21名。这些国际援华医疗队员,不仅在医疗救护技术上是一流的,而最值得称颂的是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他们不远万里,漂洋过海,冲破重重险阻来到中国,分赴中国抗日战争的各个战区,为中国的抗日军民疗伤治病,并为中国培养了大量医疗救护人才,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和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批国际援华医疗队,无论到坚持敌后抗日的八路军、新四军,还是在云、桂、黔的国民党统辖区,都面对日本侵略军的疯狂进攻, 实施战地救护,有的牺牲了个人生命。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印度医生柯棣华、英国医生高田宜等,他们的遗骨至今仍安葬在华北烈士陵园、唐县军城、贵阳图云关烈士墓地。
  国际援华医疗救护队,一部分队员如白求恩、柯棣华、爱德华、尤恩等,由中共驻武汉办事处周恩来、叶剑英等领导同志介绍到延安;大部分队员经中国红十字总会,分配到湘西、桂西、黔东南、云甸边界等战区。中国红十字总会成立于1937年10月,开始在武汉,由于日寇的进攻,于1938年6月迁往长沙,1939年3月又迁至贵州贵阳市东南的图云关,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于1945年12月迁回南京,因蒋介白发动内战,中国红十宁总会也随之解散。
  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由爱国华侨林可胜博士担任总队长。总队除给蒋管区派出各类救援队员外,同时也向延安、太行、太岳、皖南、苏中等抗日根据地派出救护队。救护总队为我国取得抗战最后胜利,为救治抗日将士及老百姓作出了重要贡献。
  (编辑韩鸿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