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1期●青少年绿洲●

在日寇铁蹄蹂躏下的艰难求学路

作者:陈铁甫

  
  
  
  我少年读书时,适逢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受尽了国陷家破的苦难。
  1941年1月21日,我在诸暨赵家兰台小学读书,住宿在离校百米外的姑母家。清晨,突然飞来三架日机,扔下三颗炸弹,一枚炸弹把我们的四、五年级教室都炸掉了,其他的教室也东倒西歪。幸好是早晨,我们还未进学校读书,不然我们均将葬身在炸弹之下。第三天,日机又来轰炸,炸死了两个青年,炸毁了20多间房屋。日寇的狂轰滥炸,使得人人提心吊胆,哪能安静读书。我们只得搬到高校二里外的小山村去读书。没有课桌椅,大家背着一条小板凳当桌子,用石头当小凳坐;没有食堂,自带冷饭,寒冬腊月,我们中午吃冷饭,口渴喝冷水,生活十分困苦。
  1943年下半年,诸暨北乡与大东乡联合办起了忠义中学,我以总分第7名的成绩被录取。但父亲说读不起书,叫我放牛。我就请了父亲的两位好友来做说客。他们对我父亲说:“钦甫考上第7名就给他读,第八名就不要读,所谓‘七上八下’嘛,且他又是你们村里头一个中学生,一定要争气给他读。”最终父亲同意了,但当时要交两袋稻谷(一袋270斤),家里根本拿不出。我就去找忠义中学教书的两位邻村老师,请他们先帮我垫上,以后稻谷收起来再还给他们,他们同意了。我这才得以入学。当时学校无校舍,住宿在老百姓家,在地板上睡。生活虽然十分艰苦,但同学们读书十分认真。
  那时学校周围有金萧支队在活动,支队的朱学勉大队长也向我们学生宣传抗日救国的思想,为此学校引起了敌人的注意。
  1944年1月,突然听到日伪军要来接管我们学校的消息,我就与同学陈一鄂商量,决定逃到天台的绍兴中学去读书。当时遇到的难事是:学杂费用怎么办?那时物价飞涨,市场上买东西要用粮食换,学杂费也要缴粮食,而粮食挑到天台去很困难。最后我想出一个办法,向两位姑姑借来300两丝,到天台城去换米缴学杂费。天台距诸暨300多里,当时我心想,只要有书读,爬也要爬去。家里给我编了一双破布草鞋,春节过后,由我姐夫挑担带路,我与一鄂同学各背书包和三天干粮上路。因走大路上要碰到日伪军或国民党的部队,怕他们把我的三百两丝抢去,只得走小路、山路。好不容易走到了学校的所在地——天台县街头乡浙首村,尽管腿又酸又痛,脚上满是水泡,但我们心里还是乐滋滋的。
  到了绍兴中学,我们就说明来插班读书的原因及路上的艰苦,学校领导深为感动。经过笔试后,我们被安排在初二年级。这时我们又跑了40多里路到天台城里卖了丝,交上了学杂费等,才放下心来学习。而这里的读书环境和条件极其艰苦:伙食是烂冬瓜、烂菜叶,偶尔吃顿咸菜豆腐,算是改善生活了;晚上自修四人用一盏桐油灯;没有书本,讲义是用粗糙不堪的再生纸复印的;睡的是地铺,成排地挤着。由于卫生条件差,很多人生了疮,还流行疟疾与脑膜炎。学校周围没有好医院,因此学校一度停课放假,让学生自谋生路。
  1945年8月15日,日寇投降了,抗战胜利了。我们又蹦又跳,尽情欢庆这一伟大的胜利。1946年,学校搬回绍兴,我也到绍兴直至初中毕业。
  青少年朋友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当好新世纪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