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1期●青少年绿洲●

我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成长

作者:傅林一

  
  
  
  我的家乡在山东胶东半岛黄县(今龙口市)。抗日战争开始,日本鬼子占领青岛、烟台、威海、龙口等城市和胶济铁路线、烟潍公路线。我八路军挺进敌人后方,也到了山东黄县一带,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1940年秋季,黄县民主政府在大傅家村办起了县立完全小学。爷爷是教书老先生,家规不准女孩外出活动,但是出去读书是可以的。因此,我和两位堂姐是第一批进入这所学校的女孩子。这所学校是黄县民主政府为培养干部和教师而办的公费学校,管吃饭,一切学杂费用免交。读了两年不到,因为急需教师,就把成绩优秀和高年龄的学生选派去各个村庄小学教书。我当时15岁,因为身高也被选去,分配到黄县六区乔家村小学教书。这是我走上革命道路的起点。
  从1942年初到1943年秋,我先在六区乔家,后来调五区唐家、大傅家村小学教书。这期间,我每天白天教小学生,中午教妇女识字班,晚上在夜校教男青年。没有工资,每月发给一斗(约5公斤)玉米。每天到学生家中轮流吃派饭,给什么吃什么。学校放假期间,县政府教育科办学习班,教师参加集训。在五区村小学教书时,我曾跟随区干部于夜间到敌占区去召开村民大会,做发动群众工作。回来的路上,大家一起动手,把日本鬼子的电线杆子全推倒,拉断了电话线,我感到很快活、很兴奋。
  1942年是抗战最艰苦的一年,又遇上灾荒,生活十分艰苦。在这年年初,我光荣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青年党员(因不满18岁)。入党后不久,我参加了县委办的新党员学习班,时间为半个月,内容是讲党的基础知识和怎样做一个合格的先进分子。学习班随着县委、县政府两三天便转换一个地方。有一次学习班没有随同转移,仍旧驻在庵夼村,天拂晓,被敌人偷袭。幸好县独立营留了一个班的战士给我们站岗,敌人即将要包围村庄时,站岗的战士开枪报警。我们同村民一起顺着山沟向山顶上跑,迅速地翻过山头到了招远县,脱离了危险。学习班结束时,我同王慎斋被评为模范学员(王现在常州市,离休前是常州市副市长、政协副主席)。
  1943年秋,蓬莱、黄县、福山成立蓬、黄、福联中,不久即并入北海联中。我要求去联中读书,得到县教育科批准。
  当时我们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学习的。没有教室,山沟里、树荫下、草棚中都是我们的课堂,背包就是板凳,膝盖就是课桌。不管是严寒的冬夜,还是蚊叮虫咬的夏晚,同学们都是围坐在油灯下刻苦学习,完成作业。
  生活上实行军事化,按中队、分队、小队编班,夜间要轮流站岗放哨,防止敌人突然袭击和驻地奸细、特务的暗杀、放火等破坏活动。
  我们吃的是玉米饼子和自己开荒种的土豆。吃的粮食和烧的木柴每周都要到远离学校几十里外的深山老林中去扛来。走在崎岖不平的羊肠小道上,口渴了,到山间小河沟里用手捧着水喝一顿;肚子饿了啃几口饼子。肩膀压肿了,磨破了,仍然咬紧牙关坚持着。同学们都能发扬革命的团结友爱精神,大同学帮小同学,男同学帮女同学,互相鼓励、互相搀扶,一个不掉队,安全返回学校。
  学校有党组织,有的党员是来校前入党的,也有是在校期间表现好而被吸收入党的。可以说,北海联中是革命阵营中的一个“小摇篮”。1944 年春,学校提前结业,同学们先后走上了抗日战斗岗位。当时我被分配在黄县县委工作,从此在血与火的斗争中经受锻炼和考验, 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