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1期●随感录●
还要看怎么公开
作者:耿实
近两年,中央掀起“审计风暴”,各省市也开始重视预算监督、决算审计,做到财政公开。让纳税人看住政府“钱袋子”,盯牢政府“账本子”,这无疑是一个进步
财政公开,让人民群众监督,自然要比打闷包、捂着盖着不透明好,不过,也要看怎么公开,用什么方法公开;如果是分期分批的话,还要看哪个部门先公开,哪个部门后公开。因为从前些日子广州市一则报道来看,其中还很有文章哩!
广州市下面有大大小小一百多个单位,去年已有30个单位的预算提交人大会议审查,但由于这30个单位的名单是由政府有关部门单方面提供的,代表们还有些意见。今年改变了做法,由市人大常委会事先组织代表投票,得票数最多的30个单位须向人大提交部门预算。这样一来,名单中几乎都是老百姓非常关心的要害部门,从而获得代表的好评。
公开的单位数量不变(都是30个),只是单位名称有些变化,人大代表反应就大不相同。此事提醒各级领导干部:公开预算,最基本的目的是让纳税人知道自已缴纳给政府的钱,政府是怎么花销的,不是单纯为了公开而公开。
因此,总得要瞄准那些财政资金安排较多、对国计民生影响较大、行政职能较强、人民群众格外关注的单位,首先取得群众的监督,并取得公开预算的实效。
联想到审计风暴,它之所以受到舆论瞩目,群众赞扬,我看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搞真的,来实的,第一批公开的都是一些重点单位,而且公开以后最终都有交代,这是令人佩服的。如果国家审计暑第一批公开的不是电力、水利、体育等人们议论颇多的单位,而是工青妇、文图博那样的部门,恐怕就不会有如此强烈的震动,也不会有“审计风暴”这个名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