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1月13日,中央军委命令成立新四军苏浙军区,粟裕任司令员,谭震林任政治委员(未到职),刘先胜任参谋长,钟期光任政治部副主任。王必成、何克希、陶勇分别任一、二、三纵队司令员。军区机关驻浙江省长兴县槐坎乡仰峰岕。这里东临太湖,西枕天目,崇山峻岭,自古有“江浙门户”之称。
2月5日,在长兴县槐花磡温塘村举行了隆重的苏浙军区成立大会。4月7日,新四军第一师副师长叶飞率部队渡江南下,改编为苏浙军区第四纵队,叶飞任苏浙军区副司令员。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内战阴谋,争取全国的和平民主,中共中央决定主动撤出南方8块解放区,新四军苏浙军区部队离开长兴县槐坎乡渡江北上。如今,新四军苏浙军区革命旧址群已成为全国闻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革命旧址群中有坐落于槐坎乡仰峰岕的新四军苏浙军区司令部、粟裕宿舍和办公室,温塘村的新四军苏浙军区一纵队司令部,台基村的新四军苏浙公学,白岘乡茅山村的新四军后方医院、疗养所,尚阳村的苏南行政公署,槐坎乡石臼村的新四军兵工厂,东风村的方司令(四十八团团长刘别生化名)、谭司令(独立二团团长杨洪才化名)北山园住所,白岘乡丁岕的新四军鞋子厂,水曲岕的新四军修枪所,横岭齐的新四军被服厂,缠岭村的《苏南报》社,庄头村的新四军苏浙军区报社编辑部,乔下村的中共长兴县委、长兴县抗日民主政府等14处革命旧址,建筑面积共计8849.13平方米。
新四军苏浙军区司令部旧址是一座清代光绪年间民宅,砖木结构,正屋为三进五间两厢房木楼,西面有十一间侧屋。1945年1月13日新四军苏浙军区成立,司令部就设立在这里。粟裕、钟期光、刘先胜曾在这里办公、开会。二进楼下为秘书处、参谋处作战科。粟裕及夫人楚青、儿子粟戎生在第三进楼上住宿。
新四军苏浙军区第一纵队司令部旧址是一座清代咸丰年间民宅,砖木结构,为前堂后寝的传统格局。1945年2月5日,新四军苏浙军区成立大会就在旧址前演兵场召开。苏浙军区一纵队司令部就设在这里,内设机要科、作战科等,王必成将军曾在第二进厢房住宿,办公。1984年4月26日,粟裕将军部分骨灰撒于旧址前右侧松树下。
新四军苏浙公学旧址是-座清末民宅。1945年2月至10月,新四军苏浙军区在此创办苏浙公学,粟裕任校长,江渭清、骆耕漠任副校长,周林、张日清、吴肃任教育长,培养学员1400多名。至今墙上还保留有当年写下的标语。
苏南行政公署旧址是一座民国初期民宅,有楼房、凉亭。1945年5月苏南行政公署设在这里,江渭清、吴仲超在楼房办公,惠浴宇及夫人在凉亭居住办公。
新四军后方医院、疗养所旧址是清末施家祠堂,砖木结构,前后两进各三间。1944年新四军十六旅在此创办后方医院,1945年初扩大为苏浙军区后方医院、疗养所。
新四军被服厂旧址是民国初民宅。1945年春,新四军苏浙军区独立二团为解决部队被服等军需,在此创办被服厂,时有工人200余人。被服厂生产的服装上的纽扣为毛竹纽扣,全国独一无二。
新四军修枪所旧址是一座清末民宅,三间二厢房木楼,1944年至1945年新四军兵工厂 (制造手榴弹)和修枪所曾设在这里。
新四军《苏南报》社旧址是一座清末民宅,砖木结构,前后两进五间,四个厢房。新四军苏浙军区报社编辑部旧址是一座清末民宅,砖木结构,三间木楼外加九间厢房。1944 年至1945 !年9月,新四军创办的《苏南报》《苏浙日报》曾在这里编辑、印刷、发行。时任社长为欧阳惠林。
中共长兴县委旧址是一座民国初民宅,砖木结构,前后两进各五间楼房,厢房十四间。1944年2月—1945年10月,中共长兴县委在此办公。大门墙上仍保留当年抗日标语:“抱定牺牲决心,争取民族自由解放!”
长兴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是一座清末民宅,砖木结构,前后三进各五间楼房。1944年5月至1945年10月,长兴县抗日民主政府在此办公。旧址前至今保留土炮楼一座。以上旧址现保存基本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