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的高邮和陇海东段战役,虽然两地一南一北,相距四五百里,但这两个战役是同时提出的,达到同一目的—为华中内线作战创造有利的战场条件。《粟裕文选》第二卷中《建议先组织高邮和陇海路东段战役》的电文,阐明了在当时形势下,为什么这两地是首选的作战目标。
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一面令日伪军不得向八路军新四军投降,一面急速调兵,抢占战略要地和铁路沿线,不断向解放区推进,准备发动大规模内战。在华中,在长江沿岸和徐州及其附近集结大军,并企图从扬州进驻高邮,尔后沿运河进占两淮,将华中解放区分割为东西两块,切断苏中与淮南的联系;北面控制陇海路徐州海州段,将华东解放区分割为南北两块,切断华中与山东的联系。
中共中央制定了“向北发展向南巩固”的战略方针。10月24日指示中指出:“华中可能为蒋介石最先向我进攻之地。”11月1日毛泽东致电各战略区:“我党任务是夺取东北,巩固华北、华中”。如何应战,巩固华中,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深入思考,周密筹划。首先是战场的选择。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说:“选择自己所欲的有利阵地,使进攻的军队不得不就我范围”。中共中央11月11日电中指出:为准备战胜必然要来的大举进攻,必须创造更广阔的战场,将创造战场的任务当作战略任务。粟裕经充分酝酿,战场选择在苏中。苏中人口稠密、物产丰富,人民群众历经严酷的斗争锻炼,华野主力纵队是苏中子弟兵,地形道路熟,军民情谊深。在这里作战,我军似鱼得水,行动自如;敌军则耳聋眼瞎,处处挨打。在苏中作战必须开拓战场,南打高邮,北控陇海。南北两线各组织一个战役,使苏中与淮南保持通畅,华中与山东连成一片。华中领导人都认为进行这两个战役十分必要。
12月3日,华中分局常委联名致电中共中央和新四军军部。电报说,为了坚持华中,打破顽军分割华中根据地的企图,建议集中六、七、八三个纵队攻占高邮, 并歼灭可能来援的顽军。中央军委12月5日复电同意。部队已开往前线,接到新四军军部12月11日上报下达的津浦路作战部署,要华野六、八、九纵迅集津浦路南段大破击,力求一举控制百里至二百里铁道,并相机求歼顽军一至二个师。这时,粟裕在邻近高邮的兴化前线,15日才看到这个电报。高邮之战已箭在弦上,战机不可错失。他当即起草长达千言的《建议先组织高邮和陇海路东段战役》的电报。电报说,徐州及徐蚌段已重兵守备,欲与顽军决战,以确保暂占的铁道线,恐非华中野战军三个纵队所能胜任。电报说,顽军对高邮的控制势在必行,尔后沿运河线北上,对我华中分割之威胁甚大。徐州集结的顽军,除加强徐海铁道之封锁外,将以重兵向两淮前进。为此建议仍按原定计划,夺取高邮、邵伯。同时建议山东与华中部队于1946年1月间,组织一次大战役,将徐海段铁路彻底破坏并完全控制,使华中、山东打成一片,两个野战军更能有效配合,战场广大,便于大兵团机动,便于在运动中大量歼灭顽军主力(有人写的回忆文章中说,粟裕接到军部12月11日的电报后,当天冒雪驱车,从淮安赶到临沂军部。以近千字描述来回路上的情景,并为有些书刊引用。粟裕夫人楚青曾去信指出这与事实不符。粟裕当时不在淮安,在高邮前线,是以电报向军部再次建议攻打高邮,粟裕未去临沂)。
军部接到粟裕12月15日电后,同意七纵、八纵攻打高邮、邵伯,六纵留在淮海地区,待机协同山东部队在津浦线作战。三个主力纵队缺了一个,兵力对比失去绝对优势。粟裕调整部署,缩小规模。战役19日发起,26日胜利结束,七纵攻克邵伯,八纵攻克高邮,歼灭日军1100多(内生俘900多),伪军4000多。本来作战命令中预定第二阶段六纵攻占泰州,因六纵留在淮海未能实施。高邮战役拔掉了插在华中解放区腹地的尖刀,巩固了南边的门户,改善了华中南线的战略态势。
高邮战役后,华中分局于1946年1月4日致电中共中央、华东局:决以八、九两纵和地方团对陇海路东段大破击,求得控制二百里以上之铁路线在我手。粟裕率领八纵和特务团,日夜兼程,从高邮赶往陇海路。1月10日接到军委和军部同意华中分局部署的复电,11日粟裕指挥部队发起战斗,激战至13日午夜停战令生效时,控制了陇海路东段300里,歼灭日伪军1900余人。华中山东两大战略区连成一片,两大野战军能南北机动,纵深酉回,相互呼应,协同配合。
高邮和陇海东段战役,实际上揭开了苏中战役的序幕。虽然作战对象是日伪军,但他们是遵照国民党当局的命令,拒不向我投降。扬州、高邮等地的伪军孙良诚部改编为第二路先遣军。12月初,扬州日伪军一部进至高邮,扬言奉命收复失地,要北攻宝应。实质上已与国民党军区别不大。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中共中央采纳粟裕建议,变外线出击为内线作战。粟裕指挥华中野战军主力3万人,在苏中南部地区抗击国民党12万进犯大军。由于成功地进行了高邮和陇海路东段战役,华野的右翼和侧后得到保障。粟裕灵活指挥巧妙用兵,连续七战,七战皆捷,歼敌5.3万余人,占其进攻兵力的将近一半, 为我抗击兵力的将近一倍。高邮和陇海路东段战役,为苏中战役准备了战场。虽因未夺取泰州,增加了作战的难度,但由于拿下了高邮、邵伯,从仙女庙到高邮百里运河线无敌踪,解除了敌从西侧配合正面进攻的威胁,也解除了敌由高邮北犯两淮的威胁,华野得以从容应敌。由于扩展了战场,增加了回旋余地,华野能往返驰骋,不失战机,及时灵活用兵,各个歼灭敌人。因此,先占高邮是取得七战七捷的重要条件之一。苏中战役期间,山东野战军跨越陇海路,进入淮北作战,对华中野战军作了有力的配合,使华野无需后顾,全力对付正面之敌。
高邮和陇海路东段战役,是华中我军歼灭日伪军最后的战斗,也是迎战国民党军大举进攻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