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期●散文●

穷富不是变魔术

作者:程秋生

读书看报累了,偶尔打开电视,只见荧屏上正在热播电视连续剧《国家命运》,其中有一个画面、一段讲话颇有意思。当年宁可不要上将军衔,愉快服从分配脱下军装,并被任命为二机部部长的宋任穷身处荒野之地,对一群复员战士说了几句耐人寻味的话,大意是:我去云南当省委书记,由于我的名字里有个“穷”字,老百姓听了很不高兴,说是来了个穷书记。后来谢富治去当云南省委书记,因为名字里有个“富”字,老百姓高兴得不得了,说是来了个富书记,大伙儿都会富起来。宋任穷的一席话逗得大伙儿哄堂大笑,但也折射出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人民群众是多么期望早点儿甩掉自己头上贫穷落后的帽子,使生活尽早富裕起来。
  对于穷,人们并不陌生,尤其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都清楚记得,那时的农村,穷山僻壤,生活艰苦;即便是城镇,也是贫穷落后,艰难度日;对于孩子,往往被看作穷孩子;三尺讲台上的教师,当然是穷教书匠;即便在工厂做工,也是穷工人;至于就职于政府机关的大小干部,无疑也是穷干部。因为咱们国家本来就是“一穷二白,白手起家”,老百姓咋会不穷不苦?要不怎么会要求大家穷则思变,发奋图强呢。对于富,人们无不向往。不过,各个时代对富的追求不同,上世纪五十年代,农村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是:“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而城里人则追求“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至于“三转一响”(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那就是六七十年代追求富生活的目标了。那时生活稍有改善,群众极易满足,哪怕是买了一台电扇,戴了块“五一”牌手表,有了台黑白电视机,脸上都会开满笑花地说:“咱们的生活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哟!”而时下流行的住别墅、驾豪车、购飞机、买游艇、吃大餐、打高尔夫球,那是极少数人对富生活的追求,对绝大多数民众而言,尚无此种奢望。
  经过六十多年的自强不息艰苦创业,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咱们的国家确实富强了,经济总量名列世界第二;高铁、动车遍布全国各地;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小轿车驶进百姓家,外出旅游乘飞机往返;连卖菜的、蹬三轮的、收废品的都在打手机发短信,至于粮油店、杂货铺的小老板们在店堂里上网聊天、发微博更是寻常事。当然,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生活的改善,人们对穷与富内涵的认识也截然不同了。只要看看电视,读读报纸,逛逛商场,听听言谈,女青年追求“高富帅”,小伙子崇尚“白富美”,而社会上流行时尚、追求高档、讲究品位等已司空见惯,不足为怪。而爱富嫌贫、穷富悬殊、分配不公等问题也随之而来。于是,有些为官者为追求富裕和女色而受贿索贿,大搞权与钱、色的交易;有些文人为谋求名利而剽窃他人作品,大搞学术造假;有些商人为获取暴利而掺杂制假,危害民众生命健康;有些影视明星为捞取大把钞票,为假酒假药劣质食品大做广告。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看来,他们对富的追求,急功近利,有失偏颇。他们的求富之路,热衷捷径,甚至不择手段。
  人们常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与此同理,一夜之间想成为百万、千万、亿万富翁,那是痴人说梦,异想天开。由穷变富更不是变魔术,一眨眼变来个金元宝,一抖落绸布变出一大扎人民币,吹口气手心里变出颗大钻石,那是亦虚亦幻、雾里云里的魔术,不是生活的真实。作为芸芸众生,如何看待穷与富?怎样理解由穷到富的演变过程?说到底还是一句老话,国强才能民富。改革开放的中国,坚持科学发展,搞活市场经济,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从而推进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文明进步,城乡面貌巨变,百姓生活改善。所有这些,靠的是创业、创新、创造,靠的是意志、智慧和毅力。从穷到富,有个渐变过程;由富到穷,则往往是由决策失误或投机取巧所致。当然,本文开头所述姓名里的“穷”与“富”不能决定人生的穷富,也不标志人生的价值取向,即使你的名字叫“某富富”、“某金金”也未必能真的富起来。须知,由穷变富的重要因素,还得靠自强不息的精神,也就是精气神。培根说得好:“人是自身幸福的设计师。”不尚空谈,开动脑筋,多做实事,才能在致富道路上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