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6期●特稿●

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事件——中华民族的崛起

作者:杨振宁

  
  
  
  假如100年以后,要讨论二十世纪对人类历史有最重要影响的是什么?我觉得有两点。但它不是两次世界大战,也不是苏联的解体,而是第一,人类利用科技的进步,大大扩展了生产力;第二,中华民族站起来了。我想第一点,世界上所有人都是会同意的;第二点,可能未必所有的人都同意。但我深深地相信,再过100年、200年,历史会写得非常清楚。
  中华民族在20世纪站起来了,这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极具深远影响的事件。1974年,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出版了《审判文化》一书。在这本书中有一段讨论,美国和苏联之外有没有第三个强国?他说,我们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第三个强国?不在欧洲,也不在中国和印度,虽然这两个国家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资源,但是这两个大国极不可能在未来关键性的历史年代里挖掘出他们的内在潜力。我认为,汤因比虽然是大历史学家,但他没有看到中华民族在50年之后能发展到现在这样的状态。这是值得深思的。
  中国的发展和崛起,为什么会对人类发生重大的影响?这当然是非常复杂的问题。我是研究自然科学的,不是研究社会科学的,既不是研究经济学的,也不是研究历史学的。可是我活了80多年,我有我自己的看法,下面我想从外方的角度,谈一下中国为什么奇迹般地变成现在举世瞩目既古老又新兴的国家?
  我觉得汤因比之所以没有看到中国崛起的可能,是他没有看到两点: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韧性,二是没有看到中国共产党的韧性。中国的文化可以说是人本文化,这个名词不是我发明的,是很多学者都说过的。而西方文化是神本文化。这两个文化起点不一样,所以会产生很大的差别。人本文化是基于人和人的关系,所以在人本文化里面就有忠、孝、恕、仁等观念,这是对人本文化有决定性的观念。神本文化是基于个人跟神的关系,所以它的发展方向是个人主义。在神本文化的社会里,基本的观念是所谓原罪,这跟人本文化完全不一样。神本文化的发展,很容易变成极端的个人主义,这也是今天美国社会一个非常重大的特点。一个从人本文化里发展出来的社会,会产生兼容并蓄、有教无类的观念。这些观念在神本文化社会里面不会发生。在神本文化里面,容易发展出宗教战争、种姓制度,这一点有全世界的例子可以证明。人本文化是融合凝聚的文化,神本文化是分割竞争的文化。这是他们基本不一样的地方。人本文化容易产生人治的现象,神本文化比较容易形成法治现象。人治的社会比较有韧性,法治的社会缺少韧性。在人本文化里,产生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念,产生出以德治国的观点。神本文化会发生什么现象呢?我们都知道,孟子见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这个利就是神本文化所产生出来的,也就是以利治国。德和利的分别影响到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任何一个长期在美国居住或中国居住的人都会体会到。如果把中国的小学生、中学生和美国的小学生、中学生相比,就知道德和利所产生出来的价值观对小孩有多么大的影响。中国的小孩一般听话、勤奋,能够忍耐,而美国孩子一般不听话,好动,急于得到满足。当然这并不说明哪一种办法在各种情形之下都比另外一个办法好,我绝对没有这个意思。我只是讲人本文化和神本文化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不一样,价值观不一样,这在小孩身上看得最清楚。能够忍耐才能够有韧性,所以我认为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过去50年来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是有非常深远的文化原因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韧性与中国共产党的韧性是中国在过去20年能够崛起的重要因素。中国共产党的韧性表现在哪里呢?我们看一看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发生的重要事情,20年代有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对当时中国的社会情况有一个清楚的分析;到了70年代末有了改革开放,今天有与时俱进。如果仔细想一想,这些都是极为重要的分析和极为重要的改变。这些对全民有巨大影响的大转变是中华文化和中国共产党韧性的表现,是别的发展中的国家所做不到的。中华民族能够在一穷二白的状态下研制出“两弹一星”,为什么?这是人本文化所孕育出来的坚韧、温顺、勤俭的民风,与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能力结合起来,造成了中国今天崛起的奇迹。
  二十世纪的特征,是科技促进人类生产力的猛增和中华民族的崛起。那么21 世纪的特征将是定什么呢?1906年哈佛大学一位教授写了一本书,当时很有名。但有很多人提出批评,他太多讲文化的冲突,没有把经济的因素充分地考虑进去。我同意他们的看法。在21世纪,国际形势中最重要的是经济竞争的加剧,是争夺能源所引起的洲际竞争,在地区发展中引发出的地区性联系。换句话说,到21世纪后半世纪,全世界不可避免地要发展成为3个集团,一个是美洲的集团,一个是欧盟,一个也许可以叫做北亚盟,而北亚盟最主要的主角没有问题应该是中国。到那个时候,中国会变成世界的大国、强国。有人说中国面临的问题很多,如三农问题、贪污问题、外交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等。人家会问我为什么你如此乐观呢?我的回答是,今天的大问题并不比过去100年中华民族经历过的许许多多大问题严重,我乐观的态度是植根于中华民族过去50年自力更生的成就,这些成就背后有文化传统中本质的、起长远作用的韧性。中国共产党利用这种韧性做一些大的政策性的改变,让中华民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我在1945年到外国去,第一次回国访问是1971年。那年我去了长城,有过一张照片,我非常喜欢这张照片。我曾经在美国的一次演讲里面讲到了这张照片,讲了到长城的感受。我说长城象征中国历史的悠久,表现出了几千年无数中国人民的精神,象征历史上中国一统的观念。尽管中国历经兴衰,尽管中国有众多朝代的更换和频仍的内战,但贯穿历史的只有一个中国,在世界人民心中只有一个中国,在中国人民心中只有一个中国,合则盛,分则衰,这是不变的真理。
  注: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年过八旬的杨振宁博士,几个月前已从国外移居清华大学,把为清华服务当成自己最后的事业。今年4月 20日,他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作了题为《归根的反思》的演讲,十分精采,赢得了与会听众热烈的的掌声。本文是他演讲的一部分,根据记录整理。标题是编者所拟。狄建荣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