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6期●专稿●

沙家浜“三色”游

作者:刘学悠

  
  
  
  阳春三月,我们——“沙家浜采风”之旅,来到“阿庆嫂”、“沙奶奶”的故乡——以“三色”游著称的旅游胜地沙家浜。
  传统教育“红色”游
  “红色”游始于“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的芦苇景区。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为纪念新四军六团1939年东进抗日而建的全长39米的东进桥。桥宽7.7米,象征着“七七”卢沟桥事变。
  跨过东进桥,来到革命传统教育主体工程的瞻仰广场。广场面积1.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720平方米。广场中的“沙家浜”碑亭高6.6米,碑文“沙家浜”为叶飞副委员长于1990年5月重游沙家浜时题写。亭旁水边,有上书“芦荡火种”、“鱼水深情”的两块影壁。广场中央有以郭建光、阿庆嫂等形象为主体的大型雕塑, 以及象征新四军伤病员的形态各异的自然石。高8米、重60吨的主体群雕“军民鱼水情”,更把游人带进了“伤痊愈也不准离开我的家……直养得…身强力壮跨战马……”的军民团结、同心协力坚决打败日本侵略者的战争年代。
  被命名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江苏省学校德育基地”的“革命历史纪念馆”,分教育和双拥两大部分,展版面积1700平方米,展出400多幅历史照片、100余种革命文物和200多幅双拥成果图片。内容丰富,史料翔实,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沙家浜人民和新四军浴血奋战的英雄业绩在这里,我们仿佛又听到了“芦荡烽火”中歼灭敌伪顽的胜利枪声;特别是“江抗”连指导员褚学潜对日军战斗负伤临终时“不要慌,沉着应战,快冲上去”的呼喊,是那样地动人心魄。
  “红色”游结束于“春来茶馆”。在这里目睹了阿庆嫂斗智的场面,“老记”们说,这是对小说《沙家浜》污蔑阿庆嫂等英雄形象和沙家浜军民光荣斗争史的有力批判。
  观光休闲“绿色”游
  “老记”们乘上轻波摇曳的小木船和龙首高昂的动力船,穿梭于迷宫一般纵横交错的芦苇港汊。这里曾是游击健儿神奇出没、英勇杀敌的战场,如今成了人们观光休闲“绿色”游的好水乡。
  那狭长、幽深、曲折的芦苇空间,让游人们亲身享受到了芦苇青青、水波荡漾的“水乡泽国,绿色天堂”的乐趣。特别是“民俗文化村”,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水乡小村。它以明代建筑风格为主。前面是一片水面,屋后有新篁、篱笆、桨声……还有点缀在这“绿色天堂”里的百果园、百花园、百禽园,以及水车、牛车、风车……好一派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田园风光!
  身历其境,顿有超凡脱俗、宛如走进世外桃源的美妙感受。
  品尝美味“金色”游
  品尝美味“金色”游,当然以“大闸蟹文化”为主角。
  1000多年前的唐代,阳澄湖大闸蟹是年年敬献古长安皇上的贡品。它不仅是极好的美味佳肴,而且活现在诗人、墨客的传世佳作之中。如曹雪芹名著《红楼梦》中的螃蟹咏,即为世人称道;齐白石、李苦禅两位国画大师关于蟹的形态泼墨,无不栩栩如生,被世人视为珍品。
  惜乎哉!此次“沙家浜采风”,时值孟春,无缘品尝阳澄湖大闸蟹之美味,只能待金秋十月再作沙家浜之游了。不过,进餐时能吃到无公害的大米、鱼、虾和各种蔬菜,何尝不是一种“口福”?
  继续攀登
  沙家浜风景区游乐服务公司以2500多亩芦苇荡这一“水乡泽国”为依托,并挟其无可替代的资源优势,把“三色”游演绎成浑然一体,既富有革命传统教育意义,又能让游客享受人与自然和谐之美的旅游名胜区,实在值得游人赞美、称道。目前,该公司仍在继续攀登:立足予以“让游客满意”为宗旨,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力求服务的个性化、细微化和多样化,努力创建4A级风景旅游区,“老记”们衷心祝愿沙家派旅游胜地更加光彩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