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6期●老战士专访●

“育苗爷爷”汤聿文

作者:曹松盛

    
  总参无锡干休所78岁的新四军老战士、“优秀青少年教育工作者”汤聿文,为传播先进思想文化,18年来,在上海、无锡、北京、杭州、延安等地,先后作理想信念和革命传统报告1640多场,听众达31万多人次。他还但任无锡市42所大、中、小学和3所幼儿园的校外辅导员,与300多名青少年结成“忘年交”,被人们誉为“育苗爷爷”。
  甘当园丁
  汤聿文同志1927年出生于江苏省如东县,1940年参加新四军,1943年入党。曾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援越抗美战争。
  上个世纪80年代,他从师政委岗位上离休后,曾有两家公司用丰厚的薪酬请他当顾问,他都拒绝了,却欣然担任了附近几所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以后又陆续担任了无锡市老干部革命传统教育报告团副团长、无锡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坚持投身于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工作。
  汤聿文在作报告时,总是选择中国革命史上的重大事件结合自己的经历与感受,讲革命先烈为人民、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斗争事迹,激励青少年要继承先烈遗志,完成他们的未竟事业。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时,他在市区和乡镇连续作报告73场,听众达1万多人。在纪念红军长征60周年的日子里,汤聿文举着“传播红军精神,培养四有新人”的红旗,到几十所学校,为青少年作报告73场,听众达1万多人。在纪念抗美援朝胜利50周年时,汤聿文作了27场报告,听众达12144人。
  “作传统报告。”
  “作报告有人听吗?”“有人听。”
  “好,好!”
  陈老从座位上站起来说:“我们从战争年代过来的人,了解历史,这是我们的政治优势。要讲历史,要讲传统,要培养接班人。你做得好!’
  汤聿文向陈老详细汇报了他与惠华小学配合抓孩子们德育教育的经过后,陈老欣然提笔,为该校题写了“努力学习做四有新人”。这也是陈丕显生前的最后一次题词。
  1993年12月26日是毛主席诞辰100周年,汤聿文拿着毛主席当年接见总参先进代表的大照片,向中小学生讲述毛主席与他亲切握手时自己的激动心情。小朋友听完报告后,拥上来和他握手。高兴地说:“汤爷爷与毛主席握过手,我们今天与汤爷爷握手,真高兴。我们要接过红旗,接好班呀!”
  1997年5月,汤聿文应邀拜访了刘志坚老将军。刘老得知他热心关心下一代事业,非常高兴,当即挥毫题词“桑榆未晚,余热生辉”,鼓励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党的关心下一代事业上。
  1998年4月,汤聿文从延安参观、学习和扶贫归来后,给部队官兵及学校师生作报告25场,听众达8000多人。每次报告他都拿出在延安拍摄的照片,捧出毛主席故居前的土、延河的水,延安的小米、枣和桦树皮等,讲述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艰苦奋斗的故事。
  爱心育人
  为了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对孩子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汤聿文筹建了荣誉室。15年前,他与干休所内很多老同志将自己珍藏的各种实物、图片收集起来办了个荣誉室,凡青少年来参观,就给他们讲老同志们英勇战斗的光辉历程,及由此而获得的崇高荣誉。在这小小的荣誉室中有老同志们战争年代用过的挎包、绑腿;李世同于1939年缴获的侵华日军指挥刀;张志文在战斗中负伤,又坚持革命41年后才开刀取出的五块弹片;赵步增在锦州攻坚战中,率领一个连冒着敌人的密集炮火,与敌人进行殊死拼搏,战斗中他们俘敌500名而荣获的功勋章……这些战利品和纪念品,都是传统教育的珍品。无锡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命名荣誉室为“德育教育基地”。从1989年至今、由汤聿文接待的社会各界人士和大中小学生有742批,2.7万余人。在荣誉室参观的学生都认真听讲、记笔记、摘抄历史资料,回去还写观后感。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学生干部参观后留下四句话:“革命事迹震撼人,时时铭记在我心。宜加勤学共建国,不负诸位老功臣。”
  18年来,汤聿文给少先队员赠书、赠纪念品和照片合计750多件、其中最为珍贵的是罗汉松。这棵罗汉松是他1975年5月去朱德委员长处汇报工作时,朱德元帅赠送给他的盆栽。罗汉松在汤聿文精心培育20多年后已长成2尺多高的小树。1998年6月钱桥中心小学新校址落成,汤老郑重地把这棵罗汉松赠送给该校。移植的那天,学生代表和汤老一起把毛主席故居前的土和延河水洒在树坑内,学校在树前立碑挂牌、这棵罗汉松现已成为该校革命传统教育的一个景点。2001年10月13日是中国少先队建队52周年纪念日,汤老与师生为这棵不同寻常的树培土浇水,要求少先队员们不要辜负毛主席、朱总司令等老一辈的殷切希望,做新世纪的接班人。
  汤聿文在进行辅导活动中,与300多名同学建立“忘年交”,给学生写信1600多封。他还建立了“学生成长跟踪卡”,记载学生及其家庭概况和学生发展变化情况,每个月做分析、评价,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有的放矢开展教育。有一个小学生,课余喜欢打架,学习成绩差,多次留级,13周岁才升入四年级。为了教育好这个孩子,汤聿文从这名学生读四年级一直跟踪到六年级,坚持每周谈话一次,两年多谈话100多次。他还邀请孩子到家作客,给他看自己14岁时当新四军的照片,讲当时参加战斗的情景,并陪孩子参观荣誉室。通过长期耐心教育,这个孩子终于有了明显进步。他对汤老说:“汤爷爷,您放心,我一定改正缺点,请您看我的行动。”六年级毕业考试,这个孩子门门功课的成绩均在80分以上。18年来,汤聿文使类似这样的165名学生及7名失足青年有了明显的进步。
  十几年来,汤老收到学生4500多封来信,有一位孙同学,在读小学时,学习成绩不好,纪律性差,汤老一次又一次地陪他到荣誉室参观,去他家访问,与他的班主任保持经常性联系。通过汤老的不懈努力,孙同学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后来他考入了无锡市烹饪技术教育中心学习。他给汤老来信说:“您知道我有多么想念您老人家。待三年学业结束时,我首先要为您老人家做顿饭菜,让您老人家鉴定我的手艺。”
  汤聿文还从不多的离休金中挤出钱来资助26名贫困生。其中除他固定资助的延安、井冈山、山西、苏北如东、无锡6名贫困生外,还有20名不固定资助对象。在这些对象中,汤聿文和孤儿卢圣的故事最为感人。卢圣7岁那年全家煤气中毒,父母双双离开人世,他的大脑也受到损伤。从此卢圣成了孤儿。卢圣靠70多岁的祖父母微薄的退休金生活,很困难。汤老每年都主动给卢圣送去扶贫助学金和学习用品。有位青年教师说:“汤老都快80岁了,还在为关心下一代呕心沥血,我们更应该把自己的青春无悔地奉献给党的教育事业。”
  彩霞满天
  汤聿文患有严重的心脏病, “保心丸”不离身,但他不知疲倦,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校外辅导工作上,常年奔波在42所学校间,不管严冬酷暑、刮风下雨,从不间断。
  有人问他:你吃这么多苦,花费这么多精力,有报酬吗?汤聿文回答说:“我一不图金钱,二不图名位。我图的是青少年能健康成长,图的是一个共产党员在晚年不忘自己的神圣职责,继续为党作点贡献。”有的单位见汤老很辛苦,再三要送给他报告费,汤老都婉言谢绝了。他说:“我与在战斗中牺牲的战友相比,我幸运得多。我看到了社会主义美景,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可是他们为了建立新中国,为了后人幸福,十七八岁就离开了我们。如今我宣传他们的英雄事迹,怎能拿钱呀!”他的话,使送报酬给他的人眼含泪花收回了钱。
  汤聿文离休前曾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和“独立功勋荣誉章”等;离休后又荣获总参政治部、江苏省、无锡市等各级组织先后授予的“先进离休干部”、“拥政爱民模范”、“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优秀校外辅导员”、“优秀共产党员”、“十佳老干部”和“中华优秀人物”等53项荣誉称号。在荣誉面前,汤老总是说:“这是组织上对我的鼓励,也是对我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一个老战士、老党员应该为社会作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