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6期●随感录●
魏禧的反思
作者:蒋星煜
魏禧是清初的古文大家,当时士大夫都以得到魏禧所写的传记、碑铭等一类文字为荣。达官、贵人、学者、奇士的子孙当长辈逝世之后,都争相来请魏禧写传记、碑铭。
因为魏禧有清高、鲠直的名声在外,有人读了几篇他受人之托写的传记、碑铭之后,发现有些溢美之词,就写信给魏禧,提出了尖锐的批评。魏禧听到批评之后, 思想上颇为震动,而且作了认真的反思。据《魏叔子文集·外篇卷之六》所载,魏禧在《答友人论传志书》中说:
“承教以鄙为人所作家传志铭,不无过情失实之誉,非古人是非褒贬之义。伏读悚息,内热增惭。”
他首先承认对方批评他的过错确实存在,这是一种高姿态。这类情况之所以发生,他也作了分析。主要的原因有二:一、“盖缘孝子之心,无录先过之义”。也就是说,人家来请求书写碑传,只是要求你写死者的长处、优点、成就、业绩,而不希望、甚至反对你写他的长辈的短处、缺点、失败、过错。二、执笔者见闻有限,往往是根据对方所提供的一大堆材料,然后加以选择、剪辑,组织成文,那些材料的可靠性则并未一一加以核查确认。
魏禧坦率地说,他最早也是十分严肃认真地对待这类传志文章的,下笔的时候,仿佛“一点一画,在上在左右,赫然有鬼神临之”。这样坚持了较长一段时间之后,“交游滋广,情面日熟,请托日繁”,于是,“其不能如心以出,反之而多愧者”。结果说了许多违心的话,想起来内心深感惭愧。
像魏禧这样把自己的文学创作从道德方面切入,无情地自我解剖者,自古以来,恐怕是不多的。我觉得对今天的社会,今天的文坛,仍然有借鉴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