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6期●学习与思考●
歪曲历史,大谬不然
——也评《夹缝时代》
作者:周伊晓
编者按:本刊今年第5期“老战士论坛”发表《评<夹缝时代>》等两文后,也引起了一些年轻读者的关注。本文作者是上海南洋模范中学高二(13)班的学生。一个17岁的青少年,在大是大非面前有这样的辨别力,是很令人高兴的。
“历史之轮轱辘向前,永不停息。我们无法让它加快速度,也无法让它放慢脚步,因为我们自己就是历史的一部分。历史的车轮推动我们不断向前。而我们难能可贵的一点就是:我们可以就历史进行反复的思考揣摩,并以宗教般狂热的情感把历史之法则牢牢的掌握在我们手里。”这是罗曼·罗兰为《贝多芬传》作的序中写到的一段话。它向我们传递了两个信息:首先,历史的发展不取决于任何人的意志;再者,历史的发展有其规律性,掌握规律便拥有了有力的武器。
于是,我们明白,若想亲近历史,从历史中吸取滋养,就必须先尊重历史,然后伸出双手,一手伸向现实生活,一手伸向过去的历史。这样,历史就不再是寂寞的沙漠,而成为明亮的镜子。
可是,有些人不仅自己持有与现实格格不入的错误观点,视角偏离历史的真实性,而且还试图用不客观、不负责任的论调扭曲历史,把腐朽思想传播出去。《夹缝时代》的作者张加强便是这样一类人。
初读此文,令我对其中的奇怪观点大吃一惊;再读此文,我的心情却由惊讶转为愤慨与沉重。全文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于广大农民和革命者的嘲弄与仇恨,充满对封建统治者和帝国主义势力的同情与赞美。
该文对慈禧这个掌管清廷多年的女人最为赞扬,这样写道:“慈禧懂得治吏对于治国的重要。”“慈禧展示了治国才能,提拔大批能人……打击贪污,澄清吏治,减轻农民负担。”“慈禧是品尝中国改革开放第一口水的人。”“在慈禧实际执政的近半个世纪中……-政局颇有清明之象……后来的统治者们好像都难以做到。”等等。我所引述的只是作者对慈禧评价中短短的几句,然而其吹捧溢美之辞已可见一斑。我不禁要问:“慈禧真如该文所言吗?”清朝晚期中国正面临着巨大民族危机,那时的中国遭到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外国侵略者靠鸦片和大炮攻击落后的中国。然而,以慈禧为代表的清政府,何曾与他们斗争!清政府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维护封建统治,敢做的只有处处与侵略势力勾结,与革命的人民为敌,摧残太平天国运动,镇压义和团运动……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狼狈为奸,成了苦难的人民两个凶恶的敌人。慈禧所玩弄的种种政治手腕无不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其罪恶行径充分地揭示了一个事实:清政府自私、懦弱,从不曾为人民着想。他们为了保全自己这架咯吱作响、行将灭亡的腐朽机器——清王朝,不惜丧权辱国,迫害人民。这不就是作者赞美的真正的慈禧吗?
历史的大潮汹涌奔流,向着腐败软弱的躯壳发出最猛烈的冲击。历史的规律如此,慈禧是决不可能有那些所谓的积极作为的。
另一方面,文中嘲弄民族英雄林则徐和魏源是:“开眼看世界”的先驱人物,爬在缺口上不知所措。同时又称赞:“晚清的读书人大多找到了自己的位子”,如曾国藩、李鸿章等等“大有兴作,大有建树”。殊不知,正是作者称赞的这些清廷走狗洋奴买办在太平天国时期和义和团时期,公然站在帝国主义一边与人民为敌。他把义和团的“灭洋”之举描绘成残忍愚昧的民族仇杀,这是对义和团运动的民族斗争正义性的否认和诬蔑。
如果说,这位作者是由于不懂得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历史,徒然略知历史却未从其中体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反而推崇遭历史淘汰的清廷,那么我为他感到莫大的悲哀。可以说他的思想倒退了近200年。然而,倘若这位作者是怀有对人民、对革命的敌意写了这篇作品,那么我为他的灵魂感到可耻,对他的言论感到气愤。
综观此文,作者显然是不尊重历史事实与客观规律。这样的文章再一次为我们敲响警钟:作为青年人,应当努力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面对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的不和谐的声音,要勇敢抵制,毫不退缩。“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