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7期●本刊专讯●
写峥嵘岁月当青年益友
——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研讨会上的讲话
作者: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宋超
各位老领导、老同志、各位朋友:
很高兴今天来参加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上海市中小学德育研究协会和《大江南北》杂志社联合召开的这个研讨会。最近,党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按照中央要求,全党、全社会正在采取各种措施大力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在这个时候,召开这样一个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主题的研讨会,是十分及时的。为此,我首先代表市委宣传部对研讨会的举办表示祝贺,向在座的各位老领导、老同志表示敬意。
由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主办的《大江南北》杂志,创办19年来,克服各种困难,坚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优良传统的办刊宗旨,坚持历史与现实结合、学术性与文学性兼备的编辑方针,积极宣传革命传统,发表了大量有教育意义的文章,既具有思想性、教育性,也具有可读性。我看了最近几期《大江南北》,觉得深受教育。像今年第三期的《永恒的丰碑——周恩来改革殡葬旧习俗记事》和《邓颖超大姐与新中国第一代女飞行员》,今年第四期的《党的“骆驼”,人民的“骆驼”
——纪念开国元勋任弼时百年诞辰》,今年第五期的《十年璀璨铸不朽——记革命先烈赵世炎》,都是很好的文章。这些文章应该让更多的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阅读,让他们从中受到教益。
一份报纸、一本杂志,在坚持正确办刊方针的前提下,要赢得读者,一定要有其独特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然后才能说服人、感染人。《大江南北》的编者、作者主要是新四军的老战士,他们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见闻——战斗和生活,敌人和朋友,前方和后方,用自己的笔通过各种文体再现出来。这里面有可歌可泣的战斗故事,有军爱民、民拥军的抒情诗篇;有历史的述评,也有经验的介绍;有胜利时的欢乐,也有艰辛时的苦闷。鲁迅先生讲的一句话非常正确: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我认为这本杂志有四大特点是其它刊物很难取代的。一是可信度高。这是我们新四军老战士、老同志取材于当年的革命历史来写的。二是革命性强。这本杂志的内容多是反映当年的革命斗争的历史事实的。三是历史色彩浓,有很多事情我们以前不知道,经刊物一登出来大家都了解了有这样一段故事,有这样一段掌故,有这样一段令人值得纪念的革命史实。四是故事味道足。杂志上很多文章都带有很强的故事味,而正是这故事味非常吸引人。我们一直在研究,究竟怎样才能对青少年的教育产生效果。我觉得应该寓教于乐,而对青少年讲革命故敏事这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
最近上海上演了一部美国的《音乐之声》。我看后感到即使在一个家庭中,家长要教育孩子,要让孩子听话,以简单的、命令式的灌输不行。后来这个家庭里来了个家庭教师,她通过以唱歌、讲故事、让孩子接触大自然等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几个孩子都围着她转。由此,这个家庭教师在这个家庭中取得了很重要的地位。这对我们无疑是个启发,对孩子的教育、对下一代的教育要在方式、方法上作进一步的研究。我们这本杂志将上述四方面的特色都融合到了一起,得到了读者的认同。因此尽管时代不一样了,但是人们对真理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对英雄的歌唱,对崇高品格的赞颂,包括对美好生活的渴求,在这样的一种精神层面上,同今天的读者还是相通的。《大江南北》成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人生观和品德纪律教育的教材,原因也就在这里。《大江南北》坚持正确的办刊方针,格调高雅,文图并茂,以其丰富的内容,独特的风貌,赢得广大读者的信任和赞誉,被称为“老同志的知音,新一代的益友”,是当之无愧的。近年来,《大江南北》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告别革命”等错误思潮进行严肃批评。去年针对《江南》杂志发表的小说《沙家浜》,歪曲革命历史和诋毁阿庆嫂、郭建光等英雄形象,杂志社组织读者进行了评析;最近又批评《夹缝时代》吹捧慈禧太后、诬蔑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诋毁新中国建设成就的谬论。这种批评对社会是有益的。通过对反面教材的批判,激发了读者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在社会上引起良好的反响,也使《大江南北》杂志在读者中赢得了声誉。
最近在文坛上有一股很不好的倾向:对一些典型的英雄人物进行歪曲和所谓的“改编”、“戏说”。在这种情况下,《大江南北》从自己的立场和读者的角度出发,进行批判,进行评说。我们认为这个导向是正确的,在引导上起了旗帜的作用。
目前,《大江南北》发行8万多份,并在各地建立了100多个联络站。2002年,第三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评选,《大江南北》被评为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在报刊竞争十分激烈的状况下取得这些成绩十分不容易。就我所知,很多刊物发行难,昨天我们还在议论为什么《大江南北》能发行到8万多份,而且还在上升。这个现象本身就值得我们研究。当年阿章写革命历史题材的《浦江红侠传》在《解放日报》连载后,报纸的发行量迅速上升。我在苏州采访时碰到苏州地委的一个同志说他女儿要求他订阅一份《解放日报》,就是因为上面有这篇连载小说。因此可见,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要看你怎么写,写得好非常吸引人、教育人。我昨天向仲伟同志(市委宣传部部长)汇报我今天要参加由《大江南北》杂志社等单位举办的研讨会,他告诉我,确确实实,我们历届市委宣传部的领导对《大江南北》非常重视,宣传部对《大江南北》的创办、编辑、发行, 都给予支持,这也可见这份杂志的份量。特别是最近在东方网站和“老小孩”网站分别开设了“新四军研究”网站和《大江南北》网站,以扩大影响面,我相信这两个网站的开通必将不断地吸引更多读者关心和了解《大江南北》。
在此,我要向在座所有为《大江南北》杂志不断壮大作出贡献的作者、编者和各地联络站的热心人表示感谢。我觉得《大江南北》杂志在市场上的占有量及其独特的在各地设立联络站的发行方式值得其它报刊杂志学习。
为进一步做好《大江南北》的发行工作,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我们希望上海的各级宣传部门和文化教育单位进一步重视和支持这本刊物的阅读和发行工作,也相信兄弟省市的有关部门,对这个深度反映当年新四军革命历史的刊物给予进一步的关爱。有条件的中小学校可以把《大江南北》作为政治课的辅导教材和德育的优秀读物,以充分发挥它以德育人、以史育人的作用。当然,进一步做好《大江南北》的发行工作,也要有创新举措。比如我们也可以搞“集订分送”,鼓励一些经济状况好的单位出资订阅,向中小学校和社区阅览室赠送。一本杂志订一年还不到50块钱,相当于一包中华牌香烟的价钱。我想一些大企业在招待客人时送一包中华牌香烟还不如送一年的《大江南北》更有意义。这决不是摊派。我们认为《大江南北》的办刊方针,她的内容的革命性、思想性、教育性和可读性都是值得推荐的。
当然,进一步扩大《大江南北》的发行量,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办刊质量。希望《大江南北》的编者、作者,能以对历史对读者高度负责的精神,继续努力,精选精编,把《大江南北》办成一本既传播革命传统,又有艺术感染力的具有特殊风格的杂志;同时,可对其一些内容进行延伸开发,改编成连载作品,或者影视作品,在更广泛的范围发挥其影响力,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