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7期●本刊专讯●

弘杨中华美德 培育民族精神

作者:上师大附中高二(一)班 练达敏

   
  我们这一代中学生,所处的时代是改革开放正进入新一阶段的时代。我们所面对的社会是不同文化、不同理念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时代。这使我们对多元文化的取舍面临新的挑战。当代中学生,既要有现代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这一现象, 同时也要能够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此外,除了要有兼收并蓄的博大文化观以外,民族文化自信也是相当重要的。没有文化自信,就不会有培育民族精神的自觉。从根本上说,民族精神就是民族的人文精神、文化精神,它是国魂、民魂。鲁迅说:“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这种源远流长的“中国的灵魂”,具体表现为历代社会精英追求和倡导的各种崇高精神,成为华夏儿女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
  文化自信应该是建立在强大的爱国主义上的。试想一下,—个不爱国的人又怎么能够对本民族的文化充满信心?又何谈文化自信呢?所以,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因此我们应该树立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的观念。同时,我们还应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优良传统,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对人类发展的贡献,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和著名历史人物,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不畏强暴、英勇抗争的历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英勇斗争,取得胜利的历史,从而激发和培养我们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大江南北》杂志在这个方面就做得非常出色,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因此特别适合当前的教育活动,可以帮助我们青少年更好地成长。
  当代中学生,有人称之为“新新人类”,全球化、多元化是他们成长的广阔背景,麦当劳、互联网、韩流、摇滚、手机短信和体验经济,对于他们如扯家常。他们中的一些人冷落了理想主义,却也并不一定清楚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时下一股“戏说”“反说”风盛行,其实这代表了一种否定革命和革命传统的思潮有所抬头。就拿《江南》杂志在2003年发表的污蔑新四军历史,丑化英雄形象的小说《沙家浜》来说,这样的“戏说”“反说”使青少年错误地去理解历史,对青少年的成长有很不好的影响。因此,对于我们这一代,增强文化积淀,培养民族精神是十分必要的。我们需要《大江南北》这类优秀的刊物,从而正确地了解历史,明确我们所肩负的责任。
  我们高兴地看到,民族精神正在培育我们青年一代成长。就拿美国轰炸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事件而言,在举国震惊的同时,第一个到大街上游行示威,抵制美国卑劣行为的是青年学生,在他们的脸上看到的是愤怒与尊严——民族的尊严。同样,1998年中国遭遇到百年难遇的特大洪水灾害的时候,灾区人民无家可归,许多人的生命处于危险之中,那时,奋战在第一线的大多是英勇无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还有许多大学生自告奋勇,也毫无惧色地投入到抗洪救灾的第一线中。他们并没有考虑与顾及个人的安危,在他们的身上,人们终于看到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新景象,能文能武,不仅有出众的头脑,更有过人的胆识,大无畏的精神。这让世人了解中国培育出的学生并不是只会死啃书本的书呆子与文弱书生,他们同样是坚强的战士,只要祖国需要,他们会毫不犹豫地为之付出自己的个人利益,甚至付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这些事实让我们看到了民族精神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的体现,看到了我们这一代的希望,也看到了我们伟大祖国的希望。我觉得应该对我们这一代有信心。
  我在附中的两年生活中充分地感受到了这一点。我从我们学校每年一度的景观课-—杭州或南京考察中学到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在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时,触目惊心的累累白骨揭示了日本侵略者不可饶恕的罪行,也坚定了我们好好学习,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的决心。当我们来到雨花台时,我们也感受到了烈士们为祖国的解放所付出的鲜血和生命,也使我们对烈士的崇敬之情更加深了一层。再比如学校每年的革命歌会,通常是全班同学一起学唱一首革命歌曲。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增强了班级同学之间的凝聚力,同时,也对革命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此外,毛主席诗词的朗诵会,征文活动等等,都给我们广大同学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培养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机会。
  因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以“传承中华美德,培育民族精神”为重点,提倡大力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我想,我现在是一个中学生,马上就要考大学,踏入社会,要为国家的建设做贡献。我是一个中国人,一个自豪的中国人,一个自信的中国人,一个有着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自信心的中国人,在未来不论有什么困难,我,不仅仅是我,我们许许多多的年轻一代都会牢记自己身上的担子,自己肩上的责任,披荆斩棘,乘风破浪,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