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8期●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

巍巍伟业光耀千秋

——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

作者:梁灵光

  
  
 
  今年8月22日是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在这极具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全国掀起了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数之不尽。在此,我仅联系自己参与改革开放的一些经历撰文一篇,作为纪念。

一、 坚持真理,批判“两个凡是”,扭转乾坤
  小平同志于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上恢复了原来担任的党政军领导职务。在1978年11月、12月举行的中央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他对我党政策的历史性转变,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977年,中央决定让我负责新组建的轻工业部工作,其后我接到参加中央工作会议的通知。会前,华国锋同志代表中央政治局常委提出,在讨论议程之前,首先讨论根据邓小平副主席建议提出的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四个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问题。就是在第一次会议上,刚正不阿、敢于直言的谭震林一鸣惊人。他在发言中大胆地提出,进行工作重点转移,先要解决一些问题,如“天安门事件”、“二月逆流”、“百万雄师”等问题。这引起与会同志深思,此后会议议题很自然地转变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社会上和这次会议都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我和大多数与会者一样,对主张“两个凡是”、反对真理标准讨论的同志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根据与会同志的要求,真理标准讨论的有关当事人对讨论的情况作了说明。汪东兴、华国锋就“两个凡是”和真理标准讨论的问题作了检讨和说明。经过激烈的较量,我明显感觉到,在中央起关键作用的已经不是华国锋而是小平同志,以及叶剑英、李先念和陈云等同志。
  12月13日,中央工作会议闭幕。邓小平副主席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首先充分肯定了这次会议,明确提出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思想,围绕这一思想讲了四个问题:一、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二、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三、处理遗留问题为的是向前看。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这一讲话为随即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基本的指导思想。
  本来,原计划这次会议在13日闭幕会后结束,但与会同志认为小平同志的这个讲话非常重要,纷纷要求延长两天来学习和讨论。这样,中央工作会议在15日结束,开了整整36天。由于中央工作会议作了充分准备,因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18日至22日开得很顺利,中央没有人另作报告,只把小平同志闭幕会上的报告印发给大家阅读讨论。这次会议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一系列重要的方针政策,这样就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二、南下广东,谆谆善诱,开启思路
  1980年10月中央决定调习仲勋、杨尚昆回北京,由任仲夷和我接替他们的工作,仲夷同志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我任广东省委书记兼广州市委第一书记、市长。中央文件中指出,做好广州的工作,等于做好广东的50%。
  临行前,小平、剑英等九位中央领导找我们谈话,主要是小平同志。小平同志说:“要发挥广东优势,把特区搞好。特区不是仅指那3个地方而是广东全省。”“你们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敢想敢干,摸清规律,先搞出个样子来。”又说:“我们没有这方面经验,你们要摸着石头过河。”此前他还对习仲勋同志说过:“中央没钱,给些政策,你们自己要杀出一条血路来。”小平同志高瞻远瞩,这些谈话大大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增强了南下的决心和信心。当时我理解小平同志是要我们既要积极发展又要一切经过实验,稳步前进;同时必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我到广东前先做了些调查,当时,广东的经济情况比预想的要差,经济水平在全国处于中等偏下。1979年,全国人均工农业总产值为636元,而广东才523元,比全国低17.8%。粮食不够,需从外省调配或进口才能基本解决。市场上,物资紧张,凭票供应,老百姓购物的票证多达46种,有人戏说“广东人一身都是‘症’”。交通不便,住宿条件差。港商来广州参加交易会时,说广州是“进不来,住不下,出不去”。电话不灵,市面流传“广州有一怪,骑自行车比打电话快”的说法。当时市场上香烟少,质量低,好一点的如中华、牡丹,前门、凤凰等香烟,一般居民都买不到,有人写了首打油诗“中华大地无中华,牡丹四季不开花,前门香烟后门卖,凤凰几时到我家?”传诵一时。
  虽然广东搞改革开放有很大的困难,但也有它的优势:一是“天时”。指的是有邓小平理论、中央基本路线的指引。中央还给了广东“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这是广东对外开放得天独厚的优势。二是“地利”。广东毗邻港澳,轻工业基础较好,我们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当时香港500万人口中有400万是广东籍的,这对我们吸引港资有利。三是人和。据统计,广东在海外有2400万华侨和港澳同胞,省内有1200万归侨侨眷,做好这3600万人的工作,可以大大加快广东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据统计,从1979-2003年这25年中,广东引进外资1405亿美元,其中70%以上是香港和其他国家的华侨提供的。
  我们从解放思想、统一认识做起,首先认真学习三中全会精神和1980年6月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清除“左”的影响。然后根据干部反映“特殊政策不特殊,灵活措施不灵活,先走一步不先走”的问题,省委提出要把“三不”变成“三真”,强调要“三放”,即对外开放,对内放宽(搞活),对下放权。还有就是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好中央当时提出的八字方针——“调整、改革、整顿、提高”与开放搞活的矛盾。我们掌握两手抓,该退的要退够(如基建等),该进的还要快进(开放搞活)。最后,对于1982年初中央提出严厉打击经济犯罪活动的指示,省里制定对外开放与打击经济犯罪两个“坚定不移”,并强调对外要“有所引进,有所抵制”,这样就在严峻复杂的环境中,使改革开放得以顺利展开。
  三、邓小平第一次南巡,一字抵万金
  1984年1月小平同志第一次到广东特区考察,由我全程陪同。我们先到深圳视察市区电子厂及蛇口工厂等,还去参观渔民新村。该村34户,全部住上小楼房,人均分配2800元/年。小平同志说,假如全国都能达到这个水平就好。村支书说这全是托邓伯伯的福。小平说,是党中央领导正确。深圳市委要他作指示,他说:“创办特区是我提出的,办得行不行,我这次来看看,现在不讲。”他此行对外保密,开始并没有报道。
  接着我们乘船到珠海特区视察,住在中山,白天去珠海参观工厂、宾馆、直升机场、港口等。珠海市委请他题词,他大笔一挥写下“珠海经济特区好”。回广州后,深圳市委专门派人来要求题词。2月1日小平同志为深圳题了“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并且落款时间写的是在深圳视察时的时间。这说明了小平同志在视察深圳时就已经肯定了改革开放的成果,深圳马上广为传播。2月2日,当邓小平同志听到花园酒店不久将竣工开业的好消息时,他又欣然为花园酒店题写店名。
  小平同志为特区题词,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各种新闻媒体连续播报,特别是香港电视台立即进行转播,每隔5分钟播放一次。
  办特区搞改革开放大家都没有经验,有人赞成,有人怀疑,也有人反对。有人说深圳除了挂五星红旗外,其它与资本主义地区差不多。外地一位副省长参观后回宾馆哭着说:“想不到辛辛苦苦干革命几十年,现在一下子都变了!”也有人别有用心地在报上发表文章《中国租界的由来》影射特区。香港报界有人说特区“失败了”,只是“一堆石屎森林”。
  1982年初开展反走私斗争后,有一天广东人乘火车到河南某地,下车后,车站要广东人排队,其他人都走了,排队的广东人个个被搜身,好像都是走私犯。这些反映,给我们的压力很大,我们自我解嘲说“广东是香一年,臭一年,香香臭臭又一年”。
  这次经过小平同志的题词,肯定办特区、搞改革开放都是正确的,也肯定了广东的改革开放。这是给我们最大的支持与鼓舞,对统一全党、全国人民的认识,对促进外商在中国大陆投资都起到了鼓舞作用,推动了全国的改革开放。虽然他只题了三句话,但一字何止抵万金。小平同志回北京后给其他中央领导同志说“深圳发展很快”,“可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又说“我们建立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不是‘收’而是‘放’”。根据他的意见中央决定扩大开放14个沿海城市,广东的广州、湛江在内,广州成了改革开放的前沿。
  小平同志第一次南巡,肯定了过去改革开放的工作,并进一步掀起我国沿海改革开放的新高潮。
  四、小平同志第一次南巡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泛珠江三角洲”
  小平同志在这次视察时还提到,深圳是个特区,今后的发展要与香港协调,要促进香港的稳定、繁荣。这些讲话引起我的深思,根据他的想法,我认为,深圳当时刚刚开发不久,经济水平还很低,力量薄弱,要与香港协调发展,促进香港稳定繁荣,力量还有所不足。我想如果以珠三角的广州、深圳、珠海为重点,把周围地区联结起来,形成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力量就大得多,联合起来优势互补,不会比长江三角洲差,可进一步发展全省、支援华南、西南以至全国,也可联合走出去,参加国际竞争。因此,我建议建立“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经过省委同意,刚好谷牧副总理到了广州,我向他汇报,他表示同意,因此就着手各项调查准备工作。之后,上海知道了,也提出要搞长江三角洲开放区,福建提出建立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区开放区。1985年1月国务院召开会议,讨论改革开放区的问题,结果三家都批了,定三个三角洲为开放区,连同沿海开放城市和原有四个特区一起掀起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高潮。
  我原来设想有三个方案:大的包括省港澳,中的即现在7市全部和7县、区,小的即原来国务院批准的4市12县。国务院批准三个三角洲经济开放区,也享受沿海开放城市的优惠。这些构想现在都已变成现实,其内容还在不断扩大和发展。这种发展在二十年前小平同志就已经预见并提出初步的建议,我们不能不佩服小平同志的英明远见。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内地与港澳台的经贸关系的发展、合作与融合。在大珠江三角洲形成的基础上,以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为首的广东省领导班子又提出了“泛珠三角”计划。“泛珠三角”又叫“9+2”。“泛珠三角”计划是指沿珠江流域及其附近的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9个省(区),加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在内的11个地区合作,共谋发展。从整合小珠三角,到建设大珠三角,谋划“泛珠三角”,以及更远的一招——紧盯正在酝酿建立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争取在“10+1”中作出贡献,广东全面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经济腹地有望大大延伸,区域竞争力大大增强。目前,有关部门正就“泛珠三角”战略分行业、分专题进行研讨与合作。
  这些令人振奋精神、极具经济战略发展的举措,随着实践的深入不断向前发展,再次证明了小平同志的远见。
  五、邓小平第二次南巡,“东方风来满眼春”
  1992年1至2月,小平同志以88岁高龄再次到广东视察,1月19日先到深圳。我此时已在全国人大任常委兼侨委会副主任,没有参与陪同,但仍然高度关注小平同志的一举一言。从小平同志上次视察深圳至今,已经过去8年,8年间深圳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是否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完全变成了资本主义?一向倡导实事求是的小平同志此番前来,亲眼看、亲耳听。在深圳去珠海的路上,小平同志第一次说了“发展才是硬道理”,肯定了深圳特区的成果,震撼全世界,随后陆续发表了重要谈话,主要内容为:
  1、坚持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要管100年,动摇不得。
  2、特区姓社不姓资。判断的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后达到共同富裕。看准了的胆子要大一些,就大胆去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
  4、抓住机遇,发展自已,关键是发展经济。广东要力争用20年赶上亚洲四小龙,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因此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扫除各种丑恶现象,手软不得。
  5、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6、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经济要发展快一些必须靠科学与教育。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高科技领域,中国也要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
  7、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中国的事能不能办好,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关键在人。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要注意培养人,要选人民公认是坚持改革开放路线并有政绩的人,大胆放进新的领导班子。
  1992年春天,中国的改革和开放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小平同志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后,作了许多重要谈话。他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石破天惊、振聋发聩的新思想、新论断。这些创新性的理论,为进一步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指明了方向。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晶,也是科学对待和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典范。
  六、邓小平提倡的“改革开放”,使广东省25年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小平同志1980年提出中国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要求以1980年的 GDP为基数在1981-1990年的第一阶段,全国GDP翻一番,达到温饱状态:在1991-200O年的第二阶段,再翻一番,人均 GDP80O美元,进入小康社会;第三阶段经30-50年的时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现代化水平。广东在1986年提前4年翻一番,到1992年提前8年翻两番,1996年提前翻三番,为21世纪头20年的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奠定了巩固的基础。
  1979年以来,广东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实行改革开放,25年来经济腾飞,使广东跨越式发展。现在简单提出三个主要经济指标,以1978年为基数与2003年对比就可看出惊人的变化:
  全省 GDP1978年为185.8亿元,2003年为13449.9亿元,年平均增长13.4%,占全国的1/9强;出口额1978年为13.9亿美元,2003年为1529.4亿美元,增加109倍,占全国的1/3强;城乡居民储蓄1978年为17.6亿元,2003年为15590.7 亿元,年均增长31.2%,占全国的1/7强。
  除了以上三项指标名列全国前茅外,其他如第三产业总值、工业总产值、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基本建设投资、地方财政收入、进出口总额、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等主要指标都名列全国前茅。
  广东不但经济腾飞,而且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大大改善,广东从过去相对落后的农业省建成经济比较发达的大省,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为全国改革开放先走一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广东的实践,证明邓小平理论的完全正确,证明它的无限生命力。我们永远怀念小平同志!
  (作者为原广东省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