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邓小平同志百年诞辰之际,本文以亲身经历的1991年“皇甫平”文章引发的一场争论为经纬,展现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背景、威力和深远影响。从而,看到历史伟人在中国发展的又一个历史关键时刻,如何拨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航向,开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主要目标的历史新阶段。
一、邓小平发话了
历史拉回到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治理整顿已经进行了两年多,经济发展速度明显下降。“八九风波”的阴影尚未从人们心头消除,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给人们带来更大的震撼和困惑。当时国内是一片反和平演变的声音,一片清查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声浪,一片对改革开放进行“姓社姓资”的诘难。有人甚至说苏联、东欧事件是“改革引起”的,“和平演变”已经成为主要危险。
1990年底,在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召开前夕,邓小平同志召集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提出:“要善于把握时机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强调不要怕冒一点风险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越前进,承担和抵抗风险的能力就越强”。他还强调“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根据邓小平同志这个谈话精神,江泽民同志在七中全会开幕式上重申,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政策。他还提出要大胆利用一些外资进行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技术改造,“即使冒点风险,也值得干”。
接着,在1991年1月28日至2月18日,邓小平同志到上海过春节。这期间他视察工厂,参观企业,在新锦江饭店听取有关浦东开发的汇报,发表了一系列深化改革的谈话。他强调:改革开放还要讲,我们的党还要讲几十年。他又—次提出“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他还强调“开放不坚决不行,现在还有好多障碍阻挡着我们”,“发展经济,不开放是很难搞起来的”。他希望上海人民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要克服一个怕字,要有勇气。什么事情总要有人试第一个,才能开拓新路”。
13年前听到这些话,我真的激动了好几天。凭我长期从事党报工作培养的政治敏感性和责任感,我深感邓小平同志的谈话分量非常重,非常有针对性。中国又走到了一个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是继续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还是重提阶级斗争,以反和平演变为中心,走回头路?中国共产党人在90年代初的确面临着一个“向何处去”的现实课题。
二、“皇甫平”文章引发的争议
在这种情况下,《解放日报》作为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带头阐述邓小平同志关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最新思想,是理所当然、责无旁贷的。
按照《解放日报》的惯例,每年农历大年初一,《新世说》专栏都要发表一篇小言论贺新春。1991年春节前夕,我觉得只写一篇小言论不足以宣传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的最新思想。因此,在小年夜我找来了评论部的凌河和上海市委政策研究室的施芝鸿两位同志共同商议,决心合作写几篇联系上海改革实践,阐述邓小平改革开放新思想的评论文章,署名“皇甫平”。从2月15日到4月12日,以每篇文章间隔二十天左右,在《解放日报》头版重要地位连续发表了题为《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2月15日)、《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3月2日)《扩大开放的意识要更强些》(3月22日)、《改革开放需要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4月12日))等四篇文章。四篇文章相互呼应,围绕解放思想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这个中心,宣传了邓小平最新的改革开放思想,形成了一个鲜明推进改革的完整的舆论先导系列。同年8月 31日,即在前苏联8月变局后的一个星期,我们还发表了《论干部的精神状态》评论员文章,明确提出贯彻“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能动摇,坚定地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绝不能分散我们的注意力。10月份还写了一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的长篇文章,着重论述只有把生产力搞上去,才能在和平演变的挑战中巍然不动。
“皇甫平”文章发表后,国内外、党内外反响强烈。当时,全国不少省市自治区驻沪办事处人员接到当地领导人电话,要求收集“全部文章”,有的还派专人来沪了解发表背景。文章受到许多读者欢迎,说这是“吹来一股清新的改革开放春风”。但是,除了当年4月新华社《半月谈》杂志发表评论文章,公开表示支持外,其他媒体大多沉默不言。也有少数媒体发起抨击、批判、谩骂,甚至拿大帽子吓人,掀起火力凶猛的“大批判”。
这一年的12月,在一份内参资料中,登了一位被某大报捧为“坚定的社会主义理论家”给中央的“上书”,公然宣称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转向低潮情况下,中国抵御西方“和平演变”的阴谋困难重重,而坚持改革开放恰恰会为西方“和平演变”势力所利用,因此希望中央决策者要权衡利弊,不要冒改革开放的风险,先集中全力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以增强反和平演变能力,这才能保住社会主义阵地。
这份材料,堪称是当时对“皇甫平”种种责难批判的集中反映。为此,我们在上海召开了一个形势座谈会,请当时沪上一批有影响的人士对这份内参进行讨论。根据这次座谈会上大家的意见,整理出两篇评论员文章即《改革要有胆略》、《再论改革要有胆略》,在《解放日报》头版显著地位发表,严肃批评了那种认为坚持改革开放就会被西方和平演变势力所利用的错误观点。
三、 大音稀声扫阴霾
在1991年就“皇甫平”文章展开的交锋中,据说有句话在北京悄悄流行着:“京都老翁,坐看风起云涌。”邓小平同志冷静地不动声色地观察和思考了1991年这场交锋。
1992年春天,他老人家出山了。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同志以88岁高龄不辞劳苦进行南巡,足迹遍及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反复强调中国的改革就是要搞市场经济,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邓小平同志抓住了1991年思想交锋的要害,尖锐地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他还提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这个角度看问题,“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同志用“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简明生动词句,激励我们“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针对1991年思想交锋中暴露出的问题,邓小平同志尖锐指出,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有些理论家、政治家,拿大帽子吓唬人的,不是右,而是“左”。“左”带有革命的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左”的东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可怕呀!一个好好的东西,一下子被他搞掉了。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邓小平同志的南方重要谈话,为党的十四大召开作了充分的思想理论准备。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所高度评价的:“今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精辟地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明确地回答了这些年来经常困扰和束缚我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谈话不仅对当前的改革和建设,对开好党的十四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真是“大音稀声扫阴霾”啊!经过那场思想交锋,人们终于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坚持改革开放是人心所向,发展市场经济是大势所趋,加快发展、提高生活是众望所归,与时俱进不断解放思想是必走之路。
今天,纪念邓小平同志百年诞辰,我们时代又前进了好多。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已成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带领我们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前头充满新活力、新创造、新希望。我们要更自觉地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要更勇敢地探索政治体制改革之路,要更努力地谋求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对邓小平同志百年诞辰的最好纪念!
(作者为原解放日报党委书记、原人民日报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