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8期●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

邓小平与“以人为本”

作者:蒋冰海

2003年10月14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运用了“以人为本”这一概念。这并非是一般的运用新概念,而是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将以人为本来确立治国方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有着原则的区别。“人本主义”是一种把人生物化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法国费尔巴哈和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的哲学家,他们看到的只是人的抽象的类存在,片面强调人的普遍性、共性,而不懂得人的现实性、社会性和个性,因而这种理论不可能正确揭示人的本质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成为指导人们走向解放的科学。“以人为本”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哲学基础之上的,是唯物史观的一种价值取向。唯物史观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创立的。它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唯物史观认为,历史的主体是现实的人,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社会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的过程。人民群众是社会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唯物史观并不否认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但是,个人只有融化于时代之中、群众之中,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以人为本的唯物史观不仅看到了人类的存在和价值,而且看到了人的现实性和社会性(在阶级社会里,人还必然具有一定的阶级性),特别关注人的社会差异和个性差异,强调通过社会变革和社会实践,推动社会进步,指引人的个性走向全面发展。
  只有融化于时代之中、群众之中,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以人为本的唯物史观不仅看到了人类的存在和价值,而且看到了人的现实性和社会性(在阶级社会里,人还必然具有一定的阶级性),特别关注人的社会差异和个性差异,强调通过社会变革和社会实践,推动社会进步,指引人的个性走向全面发展。
  第一,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邓小平一生的根本出发点。在邓小平看来,既然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因此,把个人命运与人民群众联系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这是人生最大的荣幸,也是人生最崇高的价值追求。邓小平曾自豪地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他还教导共产党人说:“中国共产党员的含意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57页)邓小平一生之所以能在革命的道路上不断克服艰难险阻,就是由于他无限忠于人民,忠于党,忠于马克思主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所以他才深得人民的拥戴,才会具有非凡的智慧、勇气和胆识,从胜利走向胜利。
  第二,求真务实
  邓小平以人民为本位的唯物史观和重视社会生产力,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尤其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就必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历来反对空头政治家,认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必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脚踏实地地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才能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这只能靠发展生产力。早在新中国建立之初,邓小平即指出:“共产党就是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否则就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48页)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方针之后,邓小平更是一再强调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8页)并说:“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7页)为什么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因为只有发展生产力,国家才能富强,人民才能富裕,综合国力才能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人民民主政权才能巩固和发展,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才能更加提高。所以,邓小平说:“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因此,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邓小平还明确指出:判断改革成败得失和衡量一切工作的是非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这“三个有利于”标准,也就是判断我们当前一切工作是非的根本标准。而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就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认真搞好调查研究,向群众学习。只有正确了解群众,才能更好服务群众。
  第三,重视人的作用和人的全面发展
  美好世界与美好生活是人创造的,也是为了人。邓小平说:“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0页)因此,邓小平坚持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两手都要硬。这是因为世界上一切事情,归根到底,是靠人做出来的,因此,只有不断提高人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才能真正有效推动我们各项事业的发展。而且,从根本意义上讲,人是目的,这与资本主义仅把人作为获取利润的手段相反,社会主义一定要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进步。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社会主义新人,也就是全面发展的人。这也是对“以人为本”的最深切的人文关怀。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人格要求。人只有走上全面发展的道路,才谈得上真实意义的自由。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求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个人身上的和谐统一,成为真善美的有机组成。当然,这要有一个实践与历史的发展过程,不是在短期内就能实现的。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根据当前新的形势和任务,提出“以人为本”的治国方略,这是在实践上确认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指导意义。“以人为本”的主体当然是人民群众,但它具有更加广泛的范围和更加深刻的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已实现小康社会,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改进,才能更好开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是一个更加艰巨的系统工程,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努力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更好推进我们事业的前进。现在有些地方与部门,不从实际出发,缺乏全面规划,盲目投资,并热衷于搞什么“形象工程”,结果劳民伤财,造成种种浪费。而这种现象的存在,与错误的政绩观分不开,名义上打着为民的旗号,实际上是在为自己捞取升官资本。在对待自然资源问题上,不少地方只顾眼前利益,乱垦乱伐,破坏了生态环境,这样下去势必给人类带来种种灾害。马克思说过:“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4页)所以,人只有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求得共同繁荣和发展。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更要看到,我们现在实行的是市场经济,它既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对合理配置资源,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市场经济又是以商品和物的依赖为基础的,金钱财富对人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容易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造成人格的自我分裂。现在社会上的种种腐败现象,正是商品拜物教的产物。所以,愈是发展市场经济,愈要加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愈要重视提高人的精神素质和全面发展。人是要有点精神的。一个人缺乏远大理想,缺乏精神支柱,在市场经济大海中,很容易迷失方向,成为物的奴隶,甚至弄得身败名裂,成为历史的罪人。我们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像胡锦涛总书记所教导的,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发展,我们要认真学习和落实。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