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的报告中,开宗明义地提出大会的主题,这就是82个字表达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这个主题,鲜明地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四个核心问题,即我们党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精神状态、朝什么样目标继续前进。我们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最紧要最关键的一条,就是深刻理解、牢牢把握大会主题。
恩格斯说:“一个新的纲领毕竟总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而外界就根据它来判断这个党。”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就说,“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来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附。”现在我们的旗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它的形成和提出,有着深刻的思想渊源和深厚的历史背景,经历了艰辛探索与逐步演化的漫长历史过程。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标志着党在高举旗帜问题上的新觉醒,标志着党在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的基础上继续与时俱进,开始探索和赋予“伟大旗帜”新的时代内涵。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并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概括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命题,指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是指引我们事业前进的伟大旗帜”。1992年在党的十四大上,江泽民提出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概念,1997年的党的十五大明确为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思想,2002年,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一道作为党的指导思想。2007年的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指导方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一直是这几届党代会的主题。
如果从党的指导思想层面审视“伟大旗帜”,应该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十八大的一个重要亮点,就是将科学发展观的“定位”更为明确,十八大立足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着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郑重地将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是十八大的一个历史性决策和历史性贡献,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党的旗帜,实质是一种信仰,是党员的理想信念。十八大在党的建设的任务部分,第一就强调了“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哲学界把人的精神生活划分为智、意、情,而构成真、善、美,理智在人的精神生活和社会行为中处主导地位。理性调节着人纷乱杂陈、飘忽不定的情感,限定主观意志的方位。哲学家基尔凯郭尔认为,人生有三个状态、三个阶段:一是审美阶段,获得人生感官的需求,而仅此则摆脱不了声色犬马、纸醉金迷的堕落;二是道德阶段,体验善恶、苦乐,追求善良、正直、节制的生活,仅此只是个“好人”,因而仍会陷入困惑、彷徨之中;三是信仰阶段,有了信仰,人会超脱世俗的、物质的束缚,利他助人,达到完美境界。当然,基氏将信仰托付给神灵,我们则托付给科学。
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好像很远,但是实在的。理想,是棵大树,由个人生活理想、职业理想、社会理想、政治理想构成。寻求好的伴侣、宜住家居或心仪的驾车,寻求稳定、适合自己的职业、并争取升职等,会给一个人的工作形成动力,但为什么有的青年朋友这些目标达到后还感觉有空虚感?“稳定而长时间”对人起激励作用的是社会理想,它是理想大树的主干,主干壮实、挺拔,方能抗风雨。大作家雨果说出人生的一个真谛:“信仰,是人们所需要的。什么也不信的人不会有幸福。”对旗帜的忠诚,要出于真感情,要实在。入党立下宣誓,这是人生政治生活的大事。不能说一套做一套。值得我们警惕的是,“说一套做一套”的作风不同程度在一些地方有滋长情况。我想,对待自己的信仰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对待十八大的学习,关键的要做到胡锦涛同志要求的“四真”:真学、真信、真懂、真用。如此,党的凝聚力才能积聚,党的基础才能牢靠。
走什么路
十八大报告指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我们走出什么样的道路?报告说:“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也就是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有学者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于毛,成于邓”,可有人有不同意见,其实,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丰富的实践底蕴,是90多年来奋斗积累的成果。正如十八大报告所阐述的,毛泽东“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邓小平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江泽民“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胡锦涛“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旗帜、理论与道路是什么关系呢?习近平同志在十七大时作过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在实践上,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在理论上,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在政治上,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旗帜’体现了‘道路’和‘理论体系’的有机统一。‘道路’和‘理论体系’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就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始终高高飘扬。”
新时期中国巨龙的腾飞,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中国迅速应对危机,对世界摆脱危机困扰贡献很大。国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刮目相看”,注意研究,但这类“研究”往往局限于经济运行方式和手段的视野,中国政治体制符合中国国情方面视而不见。他们骨子里还妄想“以西化来分化中国”,习近平同志在上海团的讲话,深刻揭示:“有一种论调认为政治体制改革就必须以西方那一套为圭臬,凡是主张改的,就是改革派;不然,就是保守派。这又是一个伪命题。”他说:“我们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正是共产党人的信仰所在。
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精神状态问题,对于我们这个有着90多年历史、8000多万党员的老党、大党来说,对于我们这个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执政业绩,而又长期面临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这“四大考验”,同时面临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这“四大危险”的老党、大党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十八大召开以后,国外评论如潮。其中,对报告显示的精神状态十分赞誉,说有种“充满自信”的气势。主要是: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继续应对挑战和各种“变数”、攻坚克难;继续在矛盾凸显的情况下,改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凝聚力量,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我们的改革开放,前无古人,是一项开创性的事业,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十分重要。比如,今后我们面临的改革开放,在制度方面的建设要求很高。有的,制度的大框架已经有了,需要“完善”。笔者以为,这种“完善”,不是一件易事。首先就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如胡锦涛指出的,“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这一要求有针对性。改革初期或在市场经济目标确定初期,改革需要有勇气,这一点,我们走过来了
所谓“敢为天下先”。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阶段,同样应该有这种“勇气和智慧”,因为,事业已经相当“壮大”,“小日子”过过蛮不错了,有人会缺乏一种创新的“冲动”,可能精神懈怠;尤其是要求在“重要领域”的改革,可能“动一发”而牵动多方,责任重大,因而缺乏“担当”精神。可见,继续有那种邓小平所说的“敢闯敢试”勇气是多么可贵!
这种“完善”不易,又在于现在要做“制度建设”的工作,要符合科学发展要求,很可能是精细的活儿,难度更高,需要我们有韧劲和智慧,有一股不怕失败、不怕输的劲儿。因为我们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基本制度已经建立,这个“制度体系”成为“支撑大厦的立柱栋梁”,然而,仅仅是基本制度还不够,“大厦”离不开各种“细部”,这就是各种具体制度。有坚实的基本制度,“大厦”“挺拔”、“巍峨”;有了相配套完善的“细部”,这个“大厦”会显得更“精致”、“实用”。而且,检验的标准是老百姓的口碑:他们满意不满意。比如,这次报告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提出“在人大设立代表联络机构,完善代表联络群众制度”,就是人大具体制度的建设要求。上海在去年已经建立了全市范围的、落实在各街道的“人大代表联络室”,就是一种有益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完善工作。这需要相关的同志们更深入实践、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总结群众的创造性的经验,加以提炼,形成制度化的东西,再实践,逐步定型。我想,这方面的工作,大有可为。
朝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
共产党人的奋斗总是要设定阶段性目标的,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是党的最高纲领,那么,阶段性目标是最低纲领,大约在一代人之内的时间里可以夺取的胜利。十八大报告绘制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联系起来,成为我们“跳一跳”才能摘到的丰硕果实。
古代以来的中国人有着自己美好生活的愿景。主要有两个词:“小康生活”和“大同社会”。“大同”,比较“宏观”,从社会层面来描绘,“小康”,比较“微观”,从家庭层面来期望。我们党选择了更为温馨的“小康”。邓小平在1979年12月9日接见日本前首相大平正方时说道,到2000年进入小康社会的设想,以后,他老人家又说了28次“小康”。确实,到2000年,按照国家统计局设定的16个量化指标,我国“总体进入小康”,以地区分布59.6%进入小康,以人口分布计算,75%进入小康。2002年,十六大进一步设想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现在,离开2020年还有八年。建成小康社会的各方面目标已经设定,主要有: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其中,我们制定了GDP和人均收入各“翻一番”的倍增计划,获得了人民的肯定。
十八大在奋斗目标的绘制方面,很有特点,即将“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与“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联系在一起。“制度自信”、“制度体系”、“制度定型”等关键词汇,引人注目。报告提出了“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性”的重要任务,需要我们认真领会,加以贯彻。
新时期伊始,邓小平同志强调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各方面取得的一系列成果,都是与制度建设努力推进密不可分的。经济方面,我们建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方面的制度和体系,对外开放方面的制度和体系,推进经济有效、公平和持续的发展。政治方面,我们在坚持根本制度、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有进一步提高,扩大了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推进各项工作的法制化。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各种制度、机制体制也有力地推进,使我们国家的各方面建设既充满活力,又能有序、和谐地进行。
社会发展史告诉我们,在一个经济高速推进且社会转型发展的国度里,制度往往会“跟不上”,即旧的制度“不适应”、“不管用”了,新的制度一时还没能制定出来,出现“制度漏洞”甚至“真空”,以至社会在行为方面一时“失范”,形成一些负面行为和现象。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壮丽事业,一个重要挑战,就是既要遵循实践的规律,勇敢地去创造、探索、总结,继续前行,又要静下心来,形成制度,成熟以后“定型”下来。报告在列举我们已经建立的各种制度时,突出了“完善”制度的要求,就是这种更为艰巨的工作。
(本文作者为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原主任,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