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8期●扬我中华魂●

杰出的壮族农民领袖、红军将领韦拔群

作者:戴勇

(一)
  1894年2月6日,韦拔群出生在广西东兰县一个壮族家庭。韦拔群的家庭比较富裕,然而他耳闻目睹贫苦农民的悲惨生活,从小养成了同情贫苦农民的感情,常背着家人将家里的粮食、衣物送给穷苦的伙伴。
  1911年秋,家人送他到广西桂林法政学堂就读,希望他进入政界为官,光宗耀祖。但韦拔群决心不做敲诈勒索的法官,要为救国救民贡献力量,只读了一年,便毅然退学。
  1914年,韦拔群变卖家产,偕同一位好友,北上武汉,尔后沿长江漫游。次年初,他途经广州回到东兰,到处向人谈论革命大义,以唤起同胞的觉醒。
  1916年,窃国大盗袁世凯悍然称帝复辟,韦拔群义愤填膺,誓除国贼。翌年春,韦拔群又一次变卖家产,从家乡招募了100多名有志青年,购买部分武器,跋山涉水到贵州,被编入黔军熊克诚旅,并被委任为新兵连副,投入讨袁战争。后因反对兵痞出身的连长虐待士兵而遭到诬陷,他被捕入狱。出狱后他被送到贵州讲武堂学习,毕业后分配在四川张毅军部当参谋。1919年,北京爆发了“五四”运动。韦拔群与其他进步青年军官秘密散发传单,署以“愤不平”的化名,表示自己要“铲除人间不平事”的志向。不久,韦拔群的活动受到查究,他便弃职离开旧军队,于1920年10月到达广州,加入了孙中山、廖仲恺所支持的“改造广西同志会”,积极投入革命活动。
  1921年9月,韦拔群回到东兰。他满腔热情地向群众宣传,号召各族人民起来“救家乡,救广西,救中国”,“实行社会革命”,成立了“改造东兰同志会”。他又一次变卖家产,购买枪械,组织“国民自卫军”,开始领导壮、汉、瑶各族贫苦农民,开展反对豪绅地主的斗争。
  韦拔群发动组织农民武装数百人,连续三次武装攻打东兰县城,最后一次攻下了县城,释放了被关押在监狱的群众,广大人民载歌载舞,尽情欢庆农军的胜利。不久敌人反扑,镇压农军,韦拔群受到通缉。韦拔群没有被敌人的嚣张气焰所吓倒,他对战友们说:“人民虽受重大损失,然其心不死,革命时日不断,强权虽猛,公理尤刚……兰民必有仰头之日,此拔群之断言也。”
  1925年1月,韦拔群去广州找到了共产党,进入第三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在农讲所里,他认识了彭湃、陈延年、阮啸仙等共产党员。他如饥似渴地学习革命理论和外地农民运动经验,并联系东兰农民斗争的实际,认真总结过去斗争的经验教训。从此,他由一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为共产主义者。
  (二)
  1925年4月,因斗争需要,韦拔群从广州农讲所提前结业,被当时由廖仲恺兼任部长的中央农民部委任为农运特派员,返回广西开展农运。他回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家里所藏的各种剥削契约全部烧掉,当众宣布:“从今天起,凡租种我家的田地,一律归租佃户主所有;凡借贷我家的债务,一律予以免交。”
  为把农民运动推向整个右江壮乡,1925年9月起,韦拔群仿效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做法,先后在东兰办了三期农民运动讲习所,前来参加学习的有570多人,为右江地区培养了一批农民运动骨干,有力地推动了右江地区农民革命运动的猛烈发展。1926年春,桂系军阀派军队镇压农民运动,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东兰惨案,一天内将韦拔群的家及其所在的东里屯等十个村屯全部烧光、抢光,被杀群众达700多人。韦拔群一方面率领农军退入西山保存力量,继续抗击敌人;另一方面则利用当时国共合作政局,采取多种措施争取外界的支持。在中共中央和国民党左派人士的大力支持和声援下,广西省政府当局被迫查办县知事,通缉肇事豪绅,承认东兰农民运动的合法地位。1926年9月,韦拔群指挥四路农军第二次攻下东兰县城,东兰县革命委员会从西山迁入县城,公开在县城成立东兰农民协会。
  此时,中共广西党组织先后派遣一批党员到东兰建立中共组织,协助韦拔群领导农民革命斗争。1926年秋,地下党派陈勉恕担任东兰知县。11月,韦拔群经严敏、陈勉恕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7年4月,国民党右派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7月,中共地下党决定将右江地区农民自卫军整编为第一、第二、第三路军,韦拔群担任右江农民自卫军第一路军总指挥。不久,新桂系军阀大举进攻东兰,扬言3个月内消灭东兰农军。韦拔群率领右江农民自卫军一路军奋起迎击敌人。在一年多反屠杀的斗争中,韦拔群与农民战士、革命群众一起住山洞,穿丛林,打伏击,摸敌营,到处传颂着他的英勇斗争事迹,有的甚至加上了神话色彩,大家对他非常敬仰、爱戴,亲昵地称他为“拔哥”。韦拔群所领导的反抗国民党新桂系的武装斗争,为后来的百色起义和红七军的诞生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
  1929年,广西政局发生有利于革命的变化。同年8月,广西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在南宁召开,韦拔群出席了这次大会,并被选为广西省农协筹备处副主任委员。10月,邓小平和张云逸等在南宁发动兵变,与韦拔群率领的农民武装会合。1929年12月11日,在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等组织领导下,震撼祖国南疆的百色起义胜利举行,宣告成立中国红军第七军,张云逸任军长、邓小平任政委,下辖三个纵队。韦拔群率领的东兰、凤山一带的农民自卫军,编为第三纵队,韦拔群任纵队长。
  红七军和新生的革命政权成立后,韦拔群积极投入到巩固和发展根据地的斗争。1930年初,反动派拼凑2000多人,两次袭击红七军军部所在地百色镇,均被韦拔群率部击退。恩隆县大土豪谭典章、谭典礼兄弟与土匪邓恩高、黄贵朝等结成一伙,到处袭扰红军,破坏农会,韦拔群派出部队与敌激战七昼夜,一举消灭了这股反动武装,活捉了谭典章兄弟。1930年2月,红七军第一纵队在隆安陷入敌军重围,韦拔群奉命率领第三纵队日夜兼程驰援,配合第一、第二纵队接连在隆安、平马、亭泗打了3次恶仗,终于重创敌军,使全军安全进入东兰、凤山地区。
  为了摆脱被动局面,红七军前委决定命第一、第二纵队转移至黔桂边作战,第三纵队留守右江,保卫根据地。韦拔群审时度势,机动灵活地开展游击战,并按照党的“六大”有关指示,迅速开展土地革命。
  1930年10月,正当右江根据地土地革命即将全面展开之时,李立三“左”倾路线传到了右江,命令红七军离开根据地去攻打柳州、桂林;决定红七军改编为第十九、二十、二十一师3个师,第十九、二十师北上;韦拔群任第二十一师师长,留守右江革命根据地。韦拔群服从决定,把自己从东兰、凤山带去的第三纵队1000多人马、武器,几乎全部交给了第十九、二十师,自己仅留下一面印有第二十一师番号的军旗和100多名老弱病残的部下。
  韦拔群离开河池回到东兰,立即与政委陈洪涛、副师长黄松坚等研究组建红二十一师和巩固根据地的工作。1931年1月上旬,新的红二十一师成立了,设3个团和一个独立营,共2000余人。
  红七军主力北上后,右江的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1931年春,桂系军阀约1万人向东兰、凤山大举进犯,开始了血腥的第一次“围剿”。面对数倍的敌人,韦拔群毫不畏惧。他指示各县民主政府组织人民群众坚壁清野,连人带粮转入山区,避开敌人锋芒,运用“敌少我打,敌多我盘旋打圈子”的战术,发挥土地雷的作用,灵活地打击敌人,很快粉碎了敌人的第一次“围剿”。1931年8月,上级指示将红二十一师改为“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三师”,韦拔群和陈洪涛仍分任师长、政委。
  11月中旬,桂系军阀对东兰、凤山根据地发动第二次“围剿”。敌人出动正规军等7000多人,重点进攻西山。韦拔群和陈洪涛带领部队转战在西山的千山万壑之间,避敌主力,相机歼敌,遂打破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
  1932年8月,桂系军阀又调集一万多兵力,对东兰、凤山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三次“围剿”。在反“围剿”斗争的日日夜夜里,韦拔群始终与军民同生死,共患难,哪里有群众,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拔哥”。疯狂的敌人四处受到痛击,对韦拔群既怕又恨,在武力不济的情况下,只好收买叛徒暗害韦拔群。10月17日,韦拔群为了与陈洪涛政委取得联系,以研究转移工作,便带着一个警卫员秘密来到东里屯后面山上的响茶洞。10月19日,他不幸在该洞被叛徒韦昂杀害,时年38岁。
  (四)
  韦拔群在短短的一生中,对广西、对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党和毛泽东、邓小平等对他的光辉业绩给予崇高的赞誉。
  1926年12月5日,中共中央局在写给共产国际的《中央局报告(10、11月份)》中,汇报了广西农民运动的情况,指出韦拔群“在东兰已成了海陆丰之彭湃,极得农民信仰”。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成立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由于敌人严密封锁和山川阻隔,韦拔群未能出席这次会议,但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
  1934年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代表大会在红都瑞金召开,毛泽东主席在会上提议为韦拔群等同志的牺牲致哀。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非常怀念韦拔群烈士,他几乎每次见到广西人,都要深切地谈起韦拔群。他说:“东兰是个革命根据地,过去韦拔群同志就在那里领导人民闹革命,后来为革命牺牲了。他是壮族人民的好儿子,农民的好领袖,党的好干部!”
  作为红七、红八军和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卓越领导人的邓小平,对韦拔群更是深切怀念。他曾经回忆道:“广西右江地区,是一个比较有群众基础的地区,这里有韦拔群同志那样优秀的、很有威信的农民群众的领袖。东兰、凤山地区是韦拔群同志长期工作的地区,是很好的革命根据地,这给红七军的建立与活动以极大的便利。”
  1962年12月,在纪念百色起义33周年之际,邓小平又亲笔题词,高度赞扬韦拔群烈士“不愧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英雄”,“不愧是名副其实的人民群众的领袖”,“不愧是一个模范的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