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8期●历史研究●

继承和发扬新四军后勤保障工作的光荣传统

作者:张铚秀

新四军后勤保障工作适应和支持了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与发展,为新四军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爱国主义是后勤建设的精神力量。新四军组建后生活条件极度困难,战斗十分频繁,武器弹药缺乏。组建初期,国民党政府每月核发的经费10几万元,只能是杯水车薪。“皖南事变”爆发后,“杯水”也没有了。在这样的困难情况下,新四军要生存、要发展,靠的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铁军将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泛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相继创建了苏北、苏中、苏南、皖中、淮南、淮北、鄂豫皖、浙东抗日根据地,组建了三三制的民主政权。新四军的后勤保障工作也随着根据地的创建和民主政权的建立不断得到加强,逐步走出了一条全方位的保障工作路子。新四军各部队先后开办了被服厂、纺织厂、肥皂厂、牙刷厂、卷烟、武器装备制造厂等,部队所需的被服、装具等基本做到生产自给。到1944年,全年每月最多时可生产步枪子弹8万余发、手榴弹4万余枚、地雷5000多个、迫击炮弹1500余发,还能自行仿制、改装、研制枪榴弹筒、掷弹筒、小迫击炮、平射炮、平曲射两用迫击炮,以及山火跑等重型武器。到抗日战争胜利前后,新四军各师各旅的军事工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铁军用惊人的毅力、杰出的智慧,乃至鲜血和生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人民群众是后勤建设的力量源泉。新四军组建初期特别是“皖南事变”后,生存条件十分严峻。在民族危亡之时,人民群众怀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热情,纷纷行动起来,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口号下,踊跃支前参战,从财力、物力、人力上支援人民军队抗战。如1945年部队在浙江天目山少粮地区作战,部队吃粮很困难,苏南各支前委员会用了50万人次的劳动力,在长达数百里的运输线上往返跋涉运送粮食。到第三次反顽作战时,有的部队断了粮,苏南区党政机关紧急动员3000多名民工,动用300余匹牲口运送8万公斤大米支援部队作战。新四军的军工大都是根据地人民群众自愿支援的,工厂的厂房,除少数是部队自己修建的简易厂棚外,绝大多数是老百姓的住房,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相当一部分也是向老百姓借用的。在工厂遭到敌人进攻袭击时,人民群众千方百计地帮助部队突围和转移。海外侨胞组织起来募集大量资金、药品、医疗器械和衣物等,支持新四军作战。人民群众是后勤保障工作的坚强后盾,是我军克敌制胜的力量源泉。
  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是后勤建设的光荣传统。八年抗战,新四军后勤保障工作战线上铁军将士所践行的就是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新四军组建后没有现成的保障工作模式和部队必需的家底,靠的就是在战斗中求生存求发展。部队按照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指示,在根据地广泛发动群众,开展大生产运动,从开荒种地、养殖到开办各类工厂,部队的生活条件和作战条件不断改善,拓宽了军队保障工作的路子。“多渠道筹款”,增强了保障工作活力。在根据地广泛开展税收、发行货币等形式多样的筹款活动,为取得抗战全面胜利提供了资金来源。战争年代的税收工作也是一件非常艰难而危险的工作,敌人千方百计破坏税收,打击我税收机关,杀害税收干部,不少同志被捕入狱,坐老虎凳、灌辣椒水,受尽酷刑;有的同志被敌人杀害,用大钉子钉在墙上示众。新四军面对强大敌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新四军后勤保障工作为新四军的成长、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强的基础。战斗环境中所形成的全方位的保障体系所铸就的不怕难、不怕压,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永远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战时后勤保障工作的光荣传统,为军队现代化建设,打赢未来高科技条件下的战争而不懈地奋斗。
  (作者为原中顾委委员、昆明军区司令员,现为北京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