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8期●学习与思考●

一点意见

作者:栾保俊

最近,一位朋友写了一篇文章,说:“延安时期的毛泽东是一个民主的毛泽东”,而“北京时期的毛泽东和延安时期的毛泽东不一样”,言下之意是说北京时期的毛泽东是一个不民主的毛泽东。为了证明这一点,作者引证了《毛泽东传1949 - 1976》(下同)的一些说法以后,作出结论说:民主集中制“管不住”毛泽东,群众路线“管不住”毛泽东,“这是何等的专横呵”。这样的结论带有很大的感情色彩,很值得商讨,本文不能全面展开讨论,只想说一点意见供参考。
  大家都知道,新中国成立前后,我们党的工作一派兴旺发达,在国家百废待兴的日子里,毛泽东废寝忘食,日理万机,成功地召开了新政协会议,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并在此基础上,取得了恢复国民经济、抗美援朝、“三反”“五反”、农业合作化、制定宪法、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等等,一系列的伟大胜利。毛泽东是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建国之初所有这些胜利和成就,都是在他的领导和亲自主持下取得的。假如他一至北平就“专横”了,这些成就能取得吗?
  我们都是毛泽东培养出来的战士,很多事情我们都是亲历者。过去,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有些事情只能大体上了解,说不具体。这些年,许多历史档案和记录材料都陆续公布了(有的出了书),使我们能够进一步了解许多细节。对事件了解得越具体,使我们感到毛泽东越伟大,越加崇敬这位伟人,试举几例。
  一件是,毛泽东进北平以后,为了召开新政协会议,“礼贤下士”,“从善如流”。他在北平,一面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一面筹建新中国。他广泛接触各界代表人物,共商建国大计。他的卫士长李银桥回忆说:“毛泽东对这些民主人士很尊敬,十分亲切有礼。一听说哪位老先生到了,马上出门到汽车跟前迎接,亲自搀扶下车、上台阶。一位民主人士见到毛泽东竖起大拇指,连声夸耀“毛主席伟大’。对于这种情况,毛泽东十分不安。一次,毛泽东出门迎接李济深,李老先生一见面就夸毛泽东了不起,毛泽东扶他进门坐下后说:‘李老先生,我们都是老朋友了,互相都了解,不要多夸奖,那样我们就不好相处了。'”
  建国以后不久,全国开始了土地改革。在这项工作中,对富农的政策至关重要。毛泽东在考虑新区土改时,首先是考虑富农问题,并多方征求意见。他在访苏前,在政治局会议上,提出在江南土改时,要慎重对待富农,把地主和富农分两个阶段进行。在访苏期间,又就这个问题与斯大林交换了意见。访苏归来以后,毛泽东对富农问题的考虑日趋成熟。但是,他认为还需要更多地听取各地的意见。在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大都对中立富农表示赞成,但具体做法有不同意见。中南局第三书记邓子恢接连三次来电,主张富农出租的土地拿出来分配。毛泽东是主张不动富农土地的。但他没有立刻否定邓子恢的意见,而是继续征求其它大区负责人的意见。并要中南局和华东局各起草一个土改法草案。两个草案的意见也不一致。经过七届三中全会讨论,并在党内外继续征求意见,经毛泽东修改以后提交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讨论,然后才于1950年6月28日经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讨论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经过反复讨论、修改,对富农的政策比较完整:“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地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财产,不受侵犯。富农所有之出租的小量土地,亦予保留不动;但在某些特殊地区,经省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得征收其出租土地的一部或全部。半地主式的富农出租大量土地,超过其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数量者,应征收其出租的土地。富农租入的土地应与其出租的土地相抵计算。”这样的政策,既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又保证了农村的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
  抗美援朝是毛泽东一生最难作出的决策。因为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广大人民也因为连年战争而深受其苦,急需休养生息。很多人不同意出兵。毛泽东多方找人谈话,反复开会研究,苦口婆心说服大家,最后达成一致,同意出兵,战胜了不可一世的美国侵略者,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和平建设的宝贵时间。
  建国以后,第一部宪法也是毛泽东主持制定的。为了起草宪法,毛泽东广泛阅读世界各类宪法,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社会主义国家的,有资本主义国家的;有进步的,有反动的。他认为制定本国宪法,参照别国宪法和中国历史上有的宪法是完全必要的。人家的东西,适合中国国情的,加以吸收;不好的或反动的东西,也可以引以为戒。他要求参加讨论的政治局成员,也要这样做,并开出了阅读的书单。从1953年12月开始,经过7个月的努力,拿出了宪法草案。毛泽东在回忆这个过程时说:最初第一个稿子是陈伯达同志一个人写的。第二稿是在西湖两个月,那是一个小组起草的。第三稿是在北京,就是中共中央提出的宪法草案初稿,到现在又修改了许多。每一稿本身都有许多修改。在西湖那一稿,就有七八次稿子。前后总算起来,恐怕有一二十个稿子。全国有八千多人讨论,提出了五千几百条意见,采纳了百把十条,最后到今天还依靠在座各位讨论修改。经过这样“反复研究,不厌其详”的讨论,最后拿出来的宪法草案,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傅作义在讨论宪法时说:“最后我愿意提到,在召集人会议上大家一致同意写上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是国家元首。可是被毛主席抹去了。但是这并不能抹去亿万人民衷心的爱戴。愈谦逊愈伟大,愈伟大愈谦逊。”他的发言代表了当时广大人民的心声。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全票通过了这个宪法草案,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以上资料引自《毛泽东传》308- 340页)
  不必再多举例了。从以上的事例可以看出,有些事情是民主的典范,并不像这位朋友所说毛泽东到了北京就判若两人,告别了在延安那个“民主的毛泽东”,而成了“专横”的毛泽东。我们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切忌片面性,切忌先入为主,要实事求是地去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