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8期●随感录●

官场岂可成染缸

作者:汪长纬

在我们这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里,有些地方的官场,几乎成了罪恶的渊薮,成了不折不扣的大染缸。手头就有新华社提供的南北两个骇人听闻的典型例子。北面是黑龙江省绥化市,这里官场的场主、原市委书记马德以卖官为业,县、处级官职几乎明码标价,凡向他进贡80万至100万元的,无不如愿以偿地坐上了县长、县委书记、市属局长的交椅。至案发时,马德已敛财2000多万元,涉案官员260多人。南面是福建省周宁县,这里官场的场主便是著名的“三光”(官职卖光,财政花光,看中的妇女搞光)书记林龙飞。且不说另外“二光”,单是卖官这“一光”就让全县重要的科局一把手,都被拴上了林龙飞的腐败贼船而无一幸免,100多人啊!这样的官场不是染缸是什么?
  官场成了染缸,根本原因是用人机制出了问题。可以想见,在上述两个地方,凡是花巨资买到官位的人,势必如法炮制,再把手下的官职当成稀有商品甩卖出去,从而加倍收回投资。同样可以想见,上述两个地方的官员,整天琢磨的只能是如何保住高价买来的官位,巧取豪夺更多的钱财;如何爬上更高的位置,搜刮更多的民脂民膏。如此这般,什么坏事不想干、不敢干、不能干?假以时日,一个腐败生态链条就会日臻完善,每一个官员都是这个链条上不可或缺的环节。即使不想升官,只想保住现状过太平日子,也得进贡,否则就给你挪窝。在这样的染缸里,有几人能洁身自保?难怪周宁县一个老干部痛心地说:都是农家子弟啊,党培养了多年,现在都叫林龙飞毁了!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林龙飞在“双规”前还在台上慷慨陈词,训导干部要“权力上自重、思想上自省、纪律上自警、工作上自勉”。他的恶行劣迹恰恰提示我们,人治式的自我约束终究靠不住,真正管用的、靠得住的,只能是先进的完备的机制和制度。
  所幸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已在中华大地上展开。许多地方领导职务的公开竞争,一些地方领导干部的直选,干部任用全委会票决制的试点等等,给净化、优化官员队伍带来了希望。可以预期,如果党的各级干部是真正按照党员的意愿选举产生的,如果各级政府官员是真正按照公民的意愿选举产生的,那么,官员队伍就会真正成为社会精英的集合体,成为凝聚人心的强磁场,成为规范社会行为的示范基地。


上一篇:严肃查处好下一篇:英雄形象不容糟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