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8期●随感录●

“书到用时方恨少”三解

作者:蒋星煜

“书到用时方恨少”,是一句老生常谈。望文即可生义。无非说,书要多读一点,否则的话,往往在工作中、生活中遇到难题就无法解决。于是就会懊恼:为什么不多读点书呢?这样理解,恐怕不够全面。
  读书多少,在一般情况之下,确是衡量一个人的学问的标准。例如说,某某人“学富五车”,就是说此人读过的书可以装满五车,所以成了渊博而精深的大学者。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书到用时方恨少”,是一个书的数量问题。这是第一解。
  我又想到古代的状元、榜眼、探花等一批会试、殿试中出类拔萃之士,饱读诗书,自然不在话下,但是却有不少大文学家、大学者并未金榜题名。看来还有一个对书的理解和消化吸收的问题,如果食古不化,或断章取义,即使读得很多,并且能倒背如流,也起不了多少作用,甚至产生负面作用。战国时赵括熟读兵法,不能灵活应用,实战中被秦军杀得一败涂地。在这种情况之下,“书到用时方恨少”,“少”在理解而不是数量也。这是第二解。
  还有第三解:书读得不少,也都能理解,但是由于个人比较贪婪,欲壑难填,或者陈旧的观念占了主导地位,自然积习改不掉。在这种情况之下,什么稀奇古怪的事情都会发生。有的官员,做大报告时,谈廉政建设,头头是道,而实际上居然在私下里贪污受贿。有人读了许多提倡男女平等的书,也发表过尊重妇女社会地位的言论,但回到家里,却对妻子动不动使用暴力。在这种情况之下,显然不是书读得多少或能否理解的问题,而是主观上肯不肯予以实践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