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夕,我们拜谒了抗日山烈士陵园。这里,苍山葱郁,绿水萦绕,鲜花簇拥,碑亭林立。
抗日山原名马鞍山。山上有752座烈士墓,安葬了800多位烈士的忠骨,墓碑上铭刻着3576位烈士的英名。这里每座陵墓,每位英烈都包蕴着一段闪光的历史,都述说着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为缅怀先烈们的光辉业绩,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我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二旅和滨海地区军民从1941年始,先后四次在此为烈士树碑建塔。1944年陵园初具规模,政府便决定将马鞍山改名为抗日山。
抗日山的山顶上耸立着抗日英雄纪念塔,塔顶上巍然屹立着用钢铁浇铸的抗日战士,他手擎红旗,威风凛凛。
纪念塔南面的纪念堂为延安窑洞式建筑。纪念堂里陈列着滨海军区政治委员符竹庭和新四军三师参谋长彭雄、旅长田守尧等26位烈士的油画像。纪念堂北面有朱德总司令的《抗日五周年挽八路军阵亡将士》诗:“吾华好儿女,正好抗日死;民族赖以立,国亦得所持。捍国不惜身,伟名诸同志。寰宇播英名,千古传青史……”
坐落在山腰的符竹庭烈士陵寝是用灰色花岗石砌成的六角型墓亭。墓南面镶着竹庭烈士彩色铜像。这尊铜像是专家们用子弹壳精心熔铸而成的。墓东面是时任山东军区司令员罗荣桓、政治部主任肖华的《挽词》,西面是中共滨海区委的《悼文》,北面是滨海军区司令部、政治部所撰《墓志铭》。当地同志向我们介绍说:符竹庭烈士,是江西广昌县人,16岁参加工农红军,历任团、师政委,军政治部主任。在长征途中历尽艰辛,屡立战功。1943年冬,滨海地区军民在竹庭同志领导下,横扫群丑。盘踞在赣榆一带的日伪军负隅顽抗。竹庭同志亲率突击队进攻敌人,不幸中弹,壮烈殉国,时年31岁……我们肃立于烈士墓前,凝视烈士遗容,泪水涌动,深深地感到,是他们用火红的青春铺就了我们面前的康庄大道。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屹立在我们胸中永恒的丰碑!
我们来到陵园的第三坡段,一座圆形石砌的公墓便呈现在面前。墓南为三联式长碑:中碑上写着“小沙东海战烈士冢”,巨冢下安葬着十八位将士的遗骨。东碑上“浩气长存”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是新四军军长陈毅所题;西碑上“英灵千秋”是当年滨海军区司令员陈士榘的手迹。
陪同的同志向我们介绍了小沙东海战的场景:1943 年 3 月,我新四军第三师参谋长彭雄、第八旅旅长田守尧等奉命赴延安学习。他们一行 50余人从盐阜出发,船至小沙东黄海海面,日军二艘快艇向我军木船猛力扫射。我军将士以手枪手榴弹还击。激战从上午7时到晚上7时,毙伤敌人10余人。不幸的是彭雄夫妇田守尧等同志壮烈殉国。彭雄同志15岁当红军,是抢渡金沙江的英雄,人称“白马将军”。抗日时期,他屡立战功,民间流传“涝怕阴,旱怕晴,汉奸鬼子怕彭雄”。
下午3点,我们来到陵园的第四坡段。这里的两座纪念碑造型奇特:一是子弹形建筑——国际友人汉斯·希伯纪念碑;二是手榴弹形建筑——另一国际友人金野博纪念碑。汉斯·希伯是德国的一位记者,曾两度来华,并多次受到毛泽东、刘少奇等领导人的接见。他被誉为“身穿八路军军装同法西斯战斗而牺牲的第一位欧洲人。”1941年底,他随军采访,途经沂蒙山区时遭到敌人袭击, 壮烈牺牲。1942年,在希伯烈士纪念塔落成典礼大会上,符竹庭同志悲壮地说:“希伯同志为反法西斯侵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如今安葬在巍峨的马鞍山上。假如有一天,我为革命牺牲了,请同志们记住也把我安葬在这里。”金野博,原是侵华日军,在血淋淋的现实面前,他看清了日本侵略军的狰狞面目,自愿加入“日人反战同盟”,为中国人民的抗日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抗战胜利前夕,就义于青岛。
英烈们的丹心永照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