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1期●缅怀篇●

情系浙东60载

——写在纪念谭启龙百岁诞辰的日子

作者:王毅进


肩负使命   南下浙东

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后,根据党中央的决策、谭震林的指令,谭启龙接受任务,从上海南下赴浙东开辟抗日根据地。

6月下旬的一个黄昏,刚过而立之年的谭启龙化装成商人,穿着长衫,在张大鹏的安排下,和连柏生、张席珍等率领一支化了装的100多人的部队,在南汇登上木帆船,经一夜的颠簸航行,于第二天拂晓在慈溪北部的古窑浦村悄悄登陆,与此前已南渡杭州湾抵达浙东的浦东部队900多人的武装力量会合,并与当地地下党接上了关系。

此行,谭启龙奉了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的指示,他的长衫夹层里就藏着华中局的电报。但是,正如陈毅代军长所说,“浙东是蒋介石的老巢,他的祖坟都在那里,斗争很复杂,国民党是不会拱手相让的。你们要努力站住脚跟,实在站不住,可不要当赤脚大仙,要打着背包回来,不要把我们的老本都贴进去!”陈毅的话十分风趣,但语重心长。谭启龙、何克希等决心牢记陈毅的嘱咐,一定要排除万难,在浙东站住脚根。

7月28日,华中局决定由谭启龙、何克希、杨思一、顾德欢组成中共浙东区委员会,谭启龙任书记。区党委根据华中局的指示和浙东的实际情况,确定了“独立自主地发动群众,发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打击日寇,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总方针,调整了宁绍(宁波、绍兴)地方党组织,新设立4个工委,又设立县、区委及行政办事处。8月下旬,执行“灰色隐蔽”方针而取得的国民党“第三战区三北游击司令部”在慈溪鸣鹤场金仙寺成立,司令员何静(何克希),政治委员胡志萍(谭启龙),下辖3、4、5支队,海防大队,特务大队等,共1500余人枪。

为了扩大抗日根据地,浙东区党委作出了“坚持三北、开辟四明”的决定,由谭启龙、何克希、张文碧率司政机关、直属部队及4支队,开辟四明山区抗日游击根据地;由连柏生、刘亨云率第5支队留下坚持三北斗争。

谭启龙所领导的浙东区党委统一整编了浙东抗日武装力量,开展抗日斗争,并进行了3次反顽自卫战斗,打退了国民党顽军的3次进攻。1944年1月5日,根据新四军军部的命令,正式打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旗号。

从1942年6月至1945年9月,浙东区党委和浙东游击纵队在军事斗争、党的建设、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和政权建设等诸多方面风生水起,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终于将敌后的浙东建设成了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之一。

说起谭启龙在浙东,许多新四军老战士至今仍然记得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1943年11月25日拂晓,我军一部猛攻西岙顽军“挺三”指挥所,战斗异常激烈。有一股顽军突然窜到我向量岗指挥所前。这时,谭启龙政委指挥身边仅有的一个警卫班上阵反击。只见谭政委右手高举短枪,从向量岗峰巅的这块岩石跳到那块岩石,高声喊着:“冲呀!把敌人打下去!”所有在场的人,都用驳壳枪、手榴弹和敌人拼杀,把敌人压了下去。参谋长刘亨云听到指挥部密集的枪声,立即率领正在作战的部队,火速赶回来支援,将顽军打得狼狈溃逃。

谭启龙为浙东的抗日斗争创立了不朽的功绩。

为了和平   痛别浙东

经过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胜利!浙东纵队正按军部指令把主力集结在宁波城外,准备攻取这座浙东沿海的大城市时,形势发生了激变,上级要求纵队做好“向浙南发展”的准备;然而数天后,军部却又急电“浙东纵队务须于七天内将全体人员撤离浙江……”

谭启龙捏着电报的手微微抖动,这一切太突然了,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但这毕竟是事实——电报,军部的命令!

谭启龙回忆起四年前初到浙东时的情景,坚持四明山的艰难岁月,突破姚江,转战三北,那些曾经一起冲锋陷阵却又倒下的战友……一幕幕难忘的场面,又图画似地映在他的眼帘。

谭启龙与何克希在上虞丰惠紧急召开了北撤会议,研究部署北撤工作。令纵队领导们痛苦的是,他们要在七天后离开这里,离开千余名战友用鲜血灌溉过的浙东大地,离开数年来朝夕相处的浙东人民。

但谭启龙坚决地执行军部的命令,安全撤走一部分伤员和不便随部队行动的女同志的同时,在华中局的大力支持和浙东父老乡亲的倾力帮助下,不到7天,300多条能下海的各式木船奇迹般地集中在了三北的临山、观海卫、古窑浦3处渡海码头,等待启锚远航。

10月1日下午4点,谭启龙准时到达了古窑浦。古窑浦的海边已站满了人,纵队的战士、干部、地方工作人员、船工和欢送的群众三三两两地围在一起说着、笑着。显然,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还不知道北撤的消息,不了解为什么要上船渡海。人群一见谭启龙走来,立即静了下来,人们用探求的目光看着自己的政委,似乎在等待他解开心中的谜。

部队迅速地排成了整齐的队列。

谭启龙环视四周,看着面前整齐的队伍,看着数以千计的群众。他终于向战士们和浙东的父老乡亲宣读了军部的命令。当读到为了贯彻党中央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中央决定坚持敌后四年的“浙东纵队务须于七天内将全军干部战士撤离浙江”时,谭启龙的声音沙哑了,喉头有些哽咽,眼眶已经湿润。
群众中传来呜呜的哭泣声,先是轻轻的,似乎有点胆怯,忽然,哭声像决了堤的潮水一般,冲向伫立在码头边的部队。但是,身经百战的浙东纵队的战士们谁也没有忘记自己是军人,他们泪流满面却没有挪动半步。

目睹此情此景,谭启龙狠狠心,咬着牙发出了“登船!”的命令。

立刻,人群喧哗起来,老乡们扑向自己的子弟兵,紧紧拉着战士们的手,互相倾诉着。

“一路顺风!”

“你们一定要回来啊!”

“不要忘了浙东,不要忘了四明山,不要忘了三北!”

谭启龙走到船尾,举起望远镜寻找古窑浦。古窑浦海岸边的人们还站在那里,向远去的航船挥着手。

期颐之年    魂归浙东

“永远不要忘记浙东的老百姓!”这是谭启龙对自己的要求。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供职于浙江、山东、福建、青海、四川5省,担任省委书记多年,但他终生不忘在浙东的战斗岁月以及与老区人民的深情厚谊。他曾深情地说:“我热爱浙东的山山水水,热爱那里的老百姓。如果身体健康许可,我想每年都要到曾经战斗和工作过的浙江、到四明山看望大家。”他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曾多次到浙东察看老区建设和人民生活。2002年,是浙东区党委建立60周年纪念,他不顾近90岁高龄,来到余姚梁弄镇登上狮子山山顶,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看望牺牲和病逝的战友。

在浙东,在四明山区,乡亲们中间流传着谭政委一家和四明山妈妈的感人故事。

1945年9月,新四军浙东纵队奉命北撤,在四明山袁马镇裘岙村的一户农家,纯朴的山村妇女翁大花正奶养着谭启龙政委刚出生不久的次子谭大凯。部队要北撤,谭政委的孩子留下很不安全!翁大花毅然背着大凯北撤,把自己只有4个月大的儿子裘明星留给了丈夫裘光土。翁大花随部队转战苏北、山东等地,不料,1947年,已参加新四军的翁大花在山东沂蒙山区病故。

建国初期,谭政委就带着孩子到四明山区认亲,还把裘光土父子接到省城杭州作客。他对裘光土说,为了大凯,翁大花……他想把裘明星留在杭州,当作自己的孩子来抚养。裘光土看着只有5岁的儿子,不忍心让孩子离开家,就说等孩子大一些再说。见明星父子执意要返回家乡,谭启龙也不再坚持。此后,他经常关照当地政府领导要关心裘明星一家的生产、生活、求学、就业,并经常通过夫人严永洁通信通电话问候。

谭启龙离休后,仍然十分关心裘光土、裘明星一家,了解他们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并让裘明星到他下榻的招待所同吃同住。每次来,谭启龙必定带上一些土产品,过年过节经常邮寄一些生活用品给裘明星。

1992年6月,正逢纪念浙东区党委成立50年之际,谭启龙、严永洁夫妇带着次子谭大凯来到四明山看望裘明星。谭启龙对大凯说:“你是吃四明山妈妈的奶长大的,四明山妈妈是烈士,明星就是你的哥哥。你永远不要忘记浙东的父老乡亲!”

2003年1月22日,谭启龙不幸病逝,终年90岁。他生前留下遗言:骨灰送回第二故乡四明山。

9月26日,谭夫人严永洁率子女护送骨灰上山,根据谭启龙的遗愿,他的骨灰被安葬在梁弄镇狮子山落地梅花山坪“四明山革命先辈纪念林”,他的墓穴与浙东纵队司令员何克希并排。谭启龙是江西永新人,何克希是四川峨眉人,两位昔日出生入死的战友、搭档,在百年之后,又重新走到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