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檄《夹缝时代》
张加强《夹缝时代》一文,大半篇幅,皆是赞扬慈禧,文中许多观点也有悖于历史的真实。
据该文所述:“办洋务三十年间,中国开放口岸由七个到1894年的三十四个,出口额由起初的5000余万两激增为1894年的1.6亿余万两,中国融入了世界经济大漩涡,民族资本主义空前膨胀,中国人第一次尝到开放的甜头。慈禧用了一批能人,让中国近代经济走了一回高坡,一度有了成为世界强国的眉目。”而事实上, 这一时期,出口额虽有激增,可出口的是什么?是原材料!外国侵略者以惊人的低价掠夺中国的原材料,再把商品大量倾销至中国,使中国成为其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这一使中国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过程,难道也能称之为“一度有了成为世界强国的眉目”吗?
再说慈禧个人,张加强在《夹缝时代》中以极端的语言,把慈禧的功绩无限夸大,赞扬慈禧在清末“天下糜烂几于不可收拾”的夹缝里,如何“杀伐决断”,展示“治国才能”,“赢得天下人好感”。而把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爱国救亡说成是疯狂书生无路可走才去革命,甚至于辱骂其为庸人和废物。这难道是科学的历史辩证法吗?不!这实际上是在严重地歪曲历史。
慈禧作为没落清王朝的代表,她根本承担不了中国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历史任务,她没有主动吸纳新知识的渴求和行动,而且在不少问题上表现出惊人的愚昧和腐败。由于她贪图虚荣享乐,不惜挪用海军军费修造颐和园,最终导致了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慈禧统治下清政府签订的各种卖国条约,想起来都让人义愤填膺。回顾历史,鸦片战争后,由于慈禧和她率领的那一帮卖国贼所推行的坚决不抵抗政策,对外出卖国家权益,造成严重的民族危机,外国的侵略严重影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对内则极力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残酷剥削压迫造成人民过度贫困,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随着帝国主义殖民侵略的一步步深入,使中国遭受的灾难和创伤难以估量。这难道能说是慈禧的“功绩”吗?
历史上的慈禧并非如《夹缝时代》所标榜的是一个支持改革,处在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敢于冲破传统思想文化羁绊并有足够胆识的人物。慈禧实际上根本不懂得世界局势与变化,她对改革的进程和目标从未有过通盘考虑,而是在外力的刺激下被动地调整政策,以至于在历史上留下一连串贻误国家大事的记录,最终导致清王朝由腐败而走向覆灭。不可否认慈禧确实是“清末女政治家”。历史上,她发动三次政变,三度垂帘听政,如果没有一定的政治手腕,这些事情是不可能办到的。她在清末政治中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但政治家也有好坏之分,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不也是政治家吗?
张加强在《夹缝时代》中不仅对慈禧大加褒扬,而且在结尾处笔锋一转,把矛头指向中国革命,甚至明目张胆地攻击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
众所周知,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在大规模入侵朝鲜的同时,又派遣军队入侵台湾海峡,侵入我国领土台湾,用飞机侵犯我国东北领空,轰炸扫射我国边境城镇乡村。这种赤裸裸的侵略行径,表明美国对中国采取了战争行动。这也就是中国人民为什么进行抗美援朝战争的根本原因。
1951年10月23日,毛泽东在全国政协第一届第三次会议上明确指出:“大家都明白,如果不是美国军队占领我国的台湾、侵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打到了我国的东北边疆,中国人民是不会和美国军队作战的。但是既然美国侵略者已经向我们进攻了,我们就不能不举起反侵略的旗帜,这是完全必要的和完全正义的,全国人民都已明白这种必要性和正义性。”此点,就连美国人都已经“承认中国人是有道理的”。遗憾的是,抗美援朝战争已经过去几十年了,却还有人不明白“这次战争的必要性”,《夹缝时代》竟认为这是中国在“充硬汉,帮人家收拾烂摊子”,甚至把中国抵抗外国的侵略称为“一味言战”。难道真要让敌人把战火烧到北京城才有必要抵抗吗?
当时,面对外来侵略,中国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退让,二是“抵抗”。“退让”,全国人民是绝不会答应的!历史已经做了结论:抵抗是唯一选择。抗美援朝战争的必要性和正义性,从战争开始的那天起便为全国人民所了解,并为之以各种方式积极投入了这场战争。战争的胜利和它的伟大贡献,早为世人包括敌方的一些人士所承认,所称颂。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就开始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禁运,阻挠中国同世界各国交往。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美国更是加紧了它的这一罪恶活动,妄想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事实清楚地告诉我们,不是我们不想一心一意搞建设,而是美国不让我们顺顺当当搞建设。如果听任美军占领朝鲜,我国重工业基地东北就会首当其冲受制于美军之手,祖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那就更谈不上建设。这些基本事实,作者为何避开不谈呢?
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以后,同朝鲜人民军一起一直把美国侵略者从鸭绿江、图们江赶回到三八线,一直打得这个世界头号强国不得不坐下来同中朝人民谈判停战。这对国际政治形势的影响是巨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后的中国从此被世人称作东方巨人,誉为反帝反殖的旗手,巍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从一定意义上说,抗美援朝战争实际上是奠定了当时中国崇高的国际地位。
近年来,社会上有些人以猎奇的心态追求所谓“轰动效应”,甚至把公然美化历史上的反动人物,歪曲党和人民的奋斗历史,看作是一种“学术创新”。在此我想告诫这些人,这绝非是一种科学严谨的对待历史的态度,更不是真正的“百家争鸣”,因为历史不容歪曲!
(本文作者为中央电视台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