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0期●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

坚持科学发展观再创新辉煌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

作者:潘名山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在庆祝这个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节日之际,适逢全国广泛地开展了纪念邓小平同志诞生一百周年的活动,中国奥运健儿又在第28届雅典奥运会上取得历史性突破,这就给今年的国庆更加增添了祥和、欢乐的气氛,使人们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始于毛泽东、成于邓小平的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更加充满信心。中国人民在现代化建设的其他领域经过艰苦努力,也一定会像我国奥运健儿在体育领域取得那样的辉煌成就。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阔步前进!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55年的确不算长,甚至可说是一瞬间。然而,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这55年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旧中国留下来的废墟基础上,顶天立地,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和天灾人祸,所取得的建设成就是举世瞩目,令人振奋的。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我国就对重化工业塑造维型,至六十年代已基本奠定了坚实基础,具备了生产汽车、飞机、船舰、重型机械、精密仪器和“两弹一星”的能力,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尽管七十年代以前,主要由于缺乏经验,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曾经发生过重大失误,走过很大弯路,但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以后,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新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总结了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后,终于找到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从而奇迹般地打开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作为反映国家总体经济实力的核心指标,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是惊人的。1978年,中国GDP仅为3624.1亿元,1986年首次突破一万亿元,1991年突破2万亿元。自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确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之后,经济出现更加腾飞的局面。从1993年开始,GDP每年就上一个近亿万元台阶。1995年,提前5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1997年,亚洲爆发金融危机,中国凭借多年的经济积累,沉着应对,果断实施扩大内需的方针,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开始了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建设了一大批水利、交通、通信、能源和环保等基础设施工程,并启动了西部大开发,从而仍然保持了7%至8%的经济增长。2002年 GDP首次突破10万亿元大关。2003年,中国经济迎来了新的增长周期,GDP达到116694亿元,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最近对新华社记者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9.4%的速度在增长,本世纪前20年还要保持年均7.2%的增速。有专家认为,一个国家以这样的高速度保持近半个世纪的增长是不可思议的。但从中国经济增长的条件、基础和动力等各方面因素看,这是完全可能的。”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直线式的,而是呈曲线型向前的。社会经济如此错综复杂,其发展充满许多变数,需要适时调整、应对。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审时度势,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根据这一指导思想,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人们知道,过去历次的宏观调控,一般都是在经济高速发展而面临失控的严峻形势下推出,救火救急,以实行“硬着陆”的方式恢复经济的正常运行的。而这次宏观调控不是针对经济增长的大起大落,而是针对部分行业投资的局部过热,重复投资,防患于未然的主动调整。因此,这次宏观调控在短时间内就初显成效:
  ——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播种面积恢复性增长,全年将超过15亿亩,扭转了连续5年下滑的势头。夏粮、早稻增产,秋粮也丰收在望。农民收人有较多增加。
  ——某些行业的过热现象已得到有效抑制。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已经紧急刹车。同时,对党政机关办公楼、培训中心、城市快速交通、会展中心、物流园区、高尔夫球场、大型购物中心等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了重点清理整顿。现在钢材价格已大幅回落,需求下降也导致原材料价格下调, 对抑制通货膨胀起了一定作用。
  ——对开发区的清理整顿已有显效。从2003年7月开始,中央各部和各省市就坚决清理现有的各类开发区。清理结果是,在全国各地6000多个开发区中撤销了3763个,核减了35400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占开发区原规划用地的一半。这些土地已经超过目前中国全部城镇用地面积的总和,共退回土地1600多平方公里,复耕土地1100多平方公里,增加了农业用地,大大压缩了开发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严格收缩房地产开发,控制房价上涨。除了提高房地产开发专案资本金达到35%以上,并暂停半年审批农用地转非农建设用地。同时,中国银监会分五路大军,清查房地产信贷。银行全线收缩房贷,对房地业的收缩起了重大作用。不少城市在一系列政策调控下房价出现下跌迹象,房交会交易量也大大下降,促进了房地业进入了新一轮的盘整。
  国家的宏观调控虽然已初显成效,但没有喊停。用科学发展观考察宏观调控,目前仅是处于解决若干浅层次问题阶段。从这里悟出了一个道理:宏观调控不是救火救急,重在预防,确保经济社会的协调快速健康发展。因此,宏观调控将会延续并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之中,只是根据实际情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重点、特点而已。这是我国这次宏观调控的第一个特点,它也标志着我国宏观调控逐步趋于成熟。
  此次宏观调控的第二个特点是,不是针对全面经济过热和严重的通胀,而是着眼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各方面利益的合理平衡。经过25年来的改革开放,实现了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产业、企业和部门富了起来,但是不可否认,经济生活中确实也存在着各方利益主体不平衡不合理的状况,甚至差距在扩大,有些还出现两极分化现象。这对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个潜在的危险因素,必然要进行合理的调整。当前中央十分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努力提高农民收入,以及重视解决弱势群体问题,就是通过资源的合理分配进行社会调整,使各方面的利益主体逐步趋向合理化,均衡化。
  此次宏观调控的第三个特点是,不是全面紧缩,而是坚持有“保”有“压”,适时适度,区别对待,保持经济在适度增长区间内实现可持续发展,努力延长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如果从1992年春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算起,我国经济已连续12年高增长。莫说在国内,就是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也是罕见的。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然具有泡沫经济的某些阴影,银行的坏账仍很严重,不少政府部门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投资冲动,政府财政支出越来越重,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任务仍很艰巨,国有企业和金融体制等改革任重道远,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保”有“压”,有张有弛。所以,此次国家宏观调控是保农业增长、农民增收,保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压个别行业的投资过热、重复投资和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过大过速,以保持经济增长周期的适度延长。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规律告诉我们,经济发展不像一根直线似的总是上升或总是下降,如果把握得好,就能使经济增长周期适度延长;把握不好,就会过早地结束经济增长周期,出现经济下滑现象。
  此次宏观调控的第四个特点是,对内对外经济联系密切,着眼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统筹协调。
  由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加上对WTO的承诺明年基本到限,中国在世界的经济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在经济总量、吸引外资外技、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等方面都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已占有一定的分量。最近,美国兰德公司在上海交通大学所做的“一个美国人眼中的中国经济推动力”分析报告,就表明很多国家、企业家、专家、学者都十分重视中国的宏观调控。这与过去历次宏观调控国外关注不多的现象,形成了明显的区别。这也表明中国经济正融入全球经济之中,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必将进一步促进和提高我国经济运行的质量。
  总之,国家这次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出台后,不仅在较短的时间内初步抑制了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的因素,而且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7%,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迈上12万亿元的新台阶。这充分表明中央关于加强宏观调控的决策是及时、正确、有效的,国家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了。通过这次宏观调控,使人们对GDP的认识更加全面,对 GDP所不能反映的协调发展等问题更加重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又处在一个新的历史关键时期。我们深信,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就一定能够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再创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