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0期●专稿●

更高举起弘扬民族精神的旗帜

——纪念新“江抗”诞生65周年

作者:万中原

八年抗战中,在华北、华中、华南战场的穷山僻野河湾港汊里,无数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用自己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建立起一支支大小不等的人民武装,抗击日本侵略军。1939年11月6日,在常熟县东塘墅成立的“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简称新“江抗”),便是其中之一。
  新“江抗”成立后的发展变化
  1939年9月,老“江南抗日义勇军”奉命西撤,隐蔽在芦苇荡里靠阳澄湖人民养护的伤兵病员(经夏光清点为36名),根据陈毅、叶飞派老“江抗”三路政治处主任杨浩庐传达的指示——重新组织武装,于1939年11月6日在东塘墅召开会议,决定建立新“江抗”,由老“江抗”五路参谋长夏光任司令,杨浩庐为副司令兼政治部主任,原新四军六团总支书记黄烽为副主任,下设特务连,连长吴立夏,政指朱墨陶,排长叶成忠。随着形势发展,部队壮大,其建制、番号多次变动。现按东路司令部(领率机关)和特务连(战斗部队)两部分分述:
  领率机关东路司令部(包括政治部、供给部及其直属单位),在皖南事变后,大部分编为新四军第六师第十八旅;解放战争开始编为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第二师;1949年1月全军统一整编,为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军第五十九师;1985年9月全军体改整编,五十九师建制撤销。
  战斗部队是以特务连为基础组建新“江抗”第二支队,后扩编为第二纵队,又由第二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六师第十八旅第五十二团;解放战争开始,编为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第二师第四团;1949年1月全军统一整编,为第二十军第五十九师第一七五团;1998年10月,简编为某摩托化步兵旅第一营。
  以36个伤病员为骨干而建立的这支抗日武装,至今仍在人民解放军的编制序列中。
  沙家浜这一名称的由来及其广泛应用早在1943年,由过矢作词、黄苇作曲的《你是游击兵团》就唱出了:
  “三十六个伤兵病员高举共产党的旗帜,在暗影笼罩着的鱼米之乡,埋着头流着血呀流着汗,辛苦地耕耘着被野狗蹂躏的田园……”
  1960年1月,上海沪剧团创作并演出了从36个伤病员在阳澄湖人民呵护下得到生存发展这一史实中提炼出来的沪剧《芦荡火种》。到了1962年2月,毛泽东主席在北京观看由沪剧移植的京剧《芦荡火种》,提意见时说到:“故事都发生在沙家浜,中国有许多戏用地名为戏名,这出戏就叫《沙家浜》吧。”.
  随着京剧《沙家浜》的广泛演出,这一剧名及剧中郭建光和阿庆嫂的故事也就传遍全国。改革开放以后,“沙家浜”也被冠用到馆名、地名、部队代号、教育示范基地名和书名上。
  1990年5月,当年老“江抗”的领导者、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叶飞将军,为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题写馆名,以后该馆成为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同年,原五十九师和一七五团在上海的战友组织了“沙家浜”部队战友联谊会,重温当年战斗生活,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活动。
  1992年3月,常熟撤乡建镇,实行镇管村体制,将当年伤病员活动地区横泾乡更名为沙家浜镇。1998年8月,奔赴荆江大堤抗洪抢险的第一七五团擎起了“沙家浜部队”的红旗。常熟市委、市政府在电视荧屏上看到后,组织慰问团前去慰问部队和灾区群众。2001年6月,中央宣传部正式命名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2年5月,由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了该部队62年战斗历程的文集——《沙家浜战士足迹》。
  代表着党领导下敌后军民团结抗日的一段现代史
  2003年第一期《江南》杂志刊出小说《沙家浜》,全国各地报刊、网络、电台、电视台纷纷作报道评析,其中批评谴责的文稿达80篇之多。一部3万多字的中篇小说激起如此强烈的社会反响,是改革开放以来所不多见的。企图假借《沙家浜》的名望,进行背离历史事实伤害人民感情的胡编乱造,只能触犯众怒激起公愤。经过毛主席定名以来42年的演变,“沙家浜”三个字已不是一个普通的剧名、地名,而是有着特定的内涵,它集中代表着党领导下敌后军民团结抗日的一段现代史,这段历史体现着“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民族精神。在纪念新“江抗”诞生65年的时候,我们要更高地举起弘扬民族精神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