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我们伟大的祖国正在日新月异地飞快发展。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骄傲,为之欢欣鼓舞。但事物的发展又有其复杂的一面,各个领域中,各种思想意识的大碰撞所冒出的火花不可能都是美丽绚烂的,其中也有极少数是十分刺目而怪诞的。从历史科学领域和文学艺术领域来看,优秀的学术论著与文艺创作诚然是主流,但也不乏情操低下、观念陈腐、逻辑混乱的作品。在这一类作品中,《江南》杂志所刊发的《夹缝时代》一文具有凸出的代表性,堪称典型之作。
恕我直言,《江南》是一本文学刊物,而《夹缝时代》无论就内容或形式而论,与文学非常遥远。此文用大量篇幅评述了清代的历史,尤其对于慈禧太后,倾注了异乎寻常的激情,这当然是作者的自由,我们无权干涉。但是,作者在评述时,将清宫档案与绝大部分清史专家所记录的客观史料与科学论断完全视若无睹,甚至作了颠倒是非黑白的窜改,或者随心所欲地、毫无根据地将慈禧太后美化、异化,其负面作用应予充分注意,不可低估。
正是因为研究历史能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历史给人提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所以宋代史学家司马光把他的史学巨著称之为《资治通鉴》。鉴者,镜子也。从这个意义上说,《夹缝时代》由于对史料采取了不严肃的态度,又不进行缜密的逻辑推理,因此这面镜子不能正确反映历史,而是一面扭曲清代历史,美化并异化慈禧太后的哈哈镜。
二
慈禧太后的一生是狂热地追求权势的一生,她恨不得把宫廷中、朝廷中一切事情的决定权都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她出身于一般的满族官员家庭,从小并没有受过正规的贵族门阀的闺塾教育,所以知识相当贫乏。她被选为秀女而进入宫廷后,便急于凭小聪敏向上爬,终于得到了向咸丰皇帝献媚的机会而被封为兰贵人,从此就一步一步得寸进尺地向清皇朝最高统治者的宝座攀升,坐上宝座之后,则是力求地位牢固。她认为危险的人物,无论其为满族宗亲或汉族臣僚,一概用血腥手腕,置之死地方罢休。
《夹缝时代》却把慈禧作为一个善于提拔人才、热心改革的政治家而大加歌颂,这真是天大的笑话。其实她既缺乏文化素养,而又目光短浅、心胸偏狭,根本不具备识别人才的能力,起作用的因素还是她的权势欲,凡是俯首贴耳的一律任用,稍有违拗者或提出不同意见者一律贬斥或杀害。在这种情况之下,她所重用和提拔的主要是奴才而不是人才。
咸丰临死,遗命肃顺等八大臣辅助其子载淳治理国家一事,她认为对她十分不利,于是发动钦差大臣胜保等人演了一出请求皇太后亲政的闹剧。慈禧乘机将肃顺等八大臣分别斩首、赐死、革职,充分说明了她的“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残暴与阴险。
至于曾国藩、李鸿章等汉族臣僚也很难说是出之于慈禧的培养与提拔。早在清初,统治者就感到“马上得天下”之后,不能“马上治天下”。因此对明代的许多政策方针,包括科举制度在内的绝大部分制度都继续执行。由于满族八旗子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素养远低于汉族知识分子,于是康熙皇帝一方面大兴文字狱,一方面也大量使用乡试、会试中涌现的举人、进士出任六部官员,级别可达最高层的尚书、侍郎,地方官员最高者为总督、巡抚,汉族知识分子担任者亦不少。乾隆时代更是如此,可见并不是到了慈禧太后专权的时代才出现这种局面的。
当然,慈禧太后确实也重用了不少人,例如为她忠诚服务的奕?,但奕?只能在绝对服从的前提之下发挥他的才能。至于曾国藩,固以血腥杀戮太平天国将士与平民百姓而闻名,但他的谋略兵法实则并不比李秀成、陈玉成、石达开等高明,太平天国的失败主要原因是愚昧腐败而又自相火并,并非曾国藩之功也。
李鸿章之所以办洋务,关键在满族众大臣都害怕和洋人打交道,于是李鸿章被推到了第一线。他和洋人打交道,订了大批丧权辱国的条约,也是中华民族的罪人。
此外,她重用的荣禄、袁世凯等人都没有做一件好事。她重用的还有太监安得海、李莲英,都是民愤极大最后被处以极刑的。
三
《夹缝时代》一而再、再而三地对慈禧太后作了完全肯定的评价,说什么“历史却选择一个叫慈禧的女人来收拾这个烂摊子”。又说“日薄西山,内外交困,然在慈禧这个年轻女人的调理下,大清仍未到穷途末路之际”。还说“朝野上下不得不敬佩这个女人治国的魄力”。这些话都是作者信口乱说的。
清皇朝经过康熙、雍正、乾隆那一百多年的黄金时代,到咸丰皇帝时,的确已经在走下坡路,或者说,已经成了一个烂摊子。至于慈禧太后,她对于这个烂摊子,根本没有做任何“收拾”工作。另一方面,任何做“收拾”工作的人,她都视之为眼中之钉、肉中之刺,非用严酷的手段对付不可。
肃顺、载垣等人还是有一定见识和能力的,对英、法等帝国主义的侵略是主张奋力抗击的,仅仅因为他们认为祖宗旧制从无皇太后垂帘听政之规定,因此违拗了慈禧太后,于是被害了。
主张维新的六君子谭嗣同等就是下决心从政治体制上、从根本上“收拾”这个烂摊子的,结果被斩首;康有为、梁启超比较机智,逃避得快,仅以身免。光绪皇帝主张维新,如果慈禧放手让光绪“收拾”这个烂摊子,清皇朝也许崩溃得不会如此之快。但是慈禧太后在权衡得失之后,宁可让烂摊子再烂下去,决计先要确保自己的权势不旁落,于是把光绪皇帝幽禁于瀛台,事实上成了一名囚徒。
慈禧对内政外交的“调理”无一不是败笔。太平天国的农民起义,是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的大爆发,虽然不能要慈禧承担全部责任,但她的作为显然都使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更趋于激化,她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由于极度愚昧,她把抵御帝国主义的希望寄托在“刀枪不入”的义和团,托付以重任。“刀枪不入”的神话破灭后,她又把一切罪责推到义和团身上。这种“调理”只能使国家更混乱、国势更衰弱,使大清更飞快地走向穷途末路,而不是“仍未到穷途末路之际”。
和俄、英、法帝国主义的交涉中,《中俄密约》向帝俄奉送了东北的路权,《辛丑条约》更是丧权辱国。更奇怪的事情还有,老将冯子材在中法之战中取得了谅山大捷,但是作为战胜国,依旧接受了法国所提的许多苛刻条件而订立了《中法新约》,这是慈禧太后和李鸿章两人密切合作的“成果”,在世界史上尚无类似的先例。
以上所说,都是慈禧太后的滔天罪行。而《夹缝时代》却说“朝野上下不得不敬佩这个女人治国的魄力”。真是信口雌黄。该文作者张加强完全失去了一个中国人最起码的责任感。
四
张加强写作《夹缝时代》的思想感情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发现了若干十分值得重视的迹象:诸如“这是一位正值盛年的皇太后,应该说她是颇具姿色的……”、“这位风韵犹存的女子……”等提法,令人颇为困惑。因为有关历史文献中并无慈禧太后是美女的记载。倒是民间传说她常年服用珍珠粉,所以到了晚年,皮肤相当白皙,如此而已。而且有无姿色,有无风韵,和她的历史功过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东周齐国的无盐娘娘丑陋无比,却治军有方,攻无不克。诸葛亮夫人黄氏“黄头黑肤”,但治家甚严,清贫自守,教育子孙成材。汉之赵飞燕、唐之杨玉环均为绝色美女,却未必有利于国家人民。这些都是极普遍的历史知识,张加强竭力强调慈禧是美女,企图由此证明她治国有方是徒劳的。更何况事实上慈禧太后并不是美女呢!
再说,我们可以评说慈禧太后的功过,却没有使用下流不堪的语言对她污辱、谩骂的权利。但是张加强在《夹缝时代》中居然说:“西方列强将这个女人‘强奸'得无颜见人,洪秀全这帮无赖,死乞白赖地摸得她浑身难堪。”明明是西方列强逼迫她接受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件,张加强因为对“强奸”二个字感到兴趣,便生搬硬套地用上去了。明明是太平天国诸将领的纷纷起义,使慈禧太后十分狼狈,张加强因为对“摸”有兴趣,也生搬硬套地用了。从这些地方,我们不难看到张加强思想感情的卑鄙阴暗。他之所以特别要强调慈禧太后是美女,也许他主观上确实认为慈禧是美女,于是情不自禁地让列强去“强奸”她,让洪秀全等太平天国将领去“摸”她。张加强的思想深处隐藏着许多见不得阳光的东西。
五
中国古代有一句相当形象化的成语,叫做“图穷匕首见”,用以比喻事态的真相,或者当事人的真实意图,不管用什么复杂的伪装,或者故意加上多少迂回曲折,最后终究要暴露无遗的。用这个比喻来评述《夹缝时代》这篇文章,可以说恰是如此。
根据张加强在《夹缝时代》开头的表白,该文是要“写慈禧和她的时代”。如果说《夹缝时代》是一幅图画,那就应该是慈禧太后的人物画。文章的结语应该是对慈禧太后扼要的结论,或者有什么画龙点睛的妙笔。但张加强却一反文章作法的常规,在该文的最后部分,把慈禧太后抛在一边,把时间推到了“慈禧以后的三五十年”,把矛头转向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该文以阴毒的语言,把中国人民抵制外敌侵略、拯救民族危亡的抗日战争诬蔑为“对外国人一味言战”;把援助邻邦抗敌、捍卫祖国安全的抗美援朝战争攻击为“莫名其妙的摆谱”,“将新生的中国玩了进去”;文章对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也是百般讥讽,甚至把新中国诬称为“中华帝国”。如此明目张胆、阴险毒辣的诽谤,真不知其居心何在?!
其实,明眼人不难看出,张加强这篇一万数千字的长文,一方面以绝大部分篇幅大肆美化慈禧,为这个封建专制皇朝的代表人物大唱赞歌;另一方面则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百般污蔑和嘲弄,处心积虑地注入文末几百字的结尾中。两方面前后对照来看,前者洋洋一大篇,起了幌子的作用,后者短短几百字,才是该文的要害之所在。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任何不存偏见、不存敌意的人,都为社会主义祖国的日益繁荣、富强感到骄傲和自豪。抚今思昔,我们深深感到,今天祖国的独立富强与人民的自由幸福,都是无数革命先烈和革命人民经历长期艰苦奋斗、流血牺牲的结果。因此,我们一定要十分珍惜和牢记革命的历史。明年又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我们更要永远记住,在这场反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伟大战争中,中华民族经受了深重灾难,进行了英勇奋斗,夺取了最后胜利。这一段用鲜血染成的悲壮历史,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高举爱国旗帜,弘扬民族精神,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去夺取新的胜利。这是任何敌人和一切反动势力及形形色色的逆流都阻挡不了的。至于《夹缝时代》的叫嚣,当然也是完全徒劳的,它只能作为一份低劣的反面教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