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0期●青少年绿洲●

把德育工作建立在人文精神的沃土上

作者:吕型伟

  
  
  
  对于德育的内涵,总的说就是我们把它窄化了,甚至是过分地政治化了。相当长时间以来,人们认为德育就是政治思想教育,或者叫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把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道德观念割裂开了。20世纪80年代末,西方一些学者,包括一批诺贝尔奖获得者,鉴于发达国家的道德危机,呼吁向东方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甚至提出要向两千年前的中国圣人孔老夫子“请教”。这时,人们恍然大悟,发现曾被我们要彻底打倒的传统道德文化,原来还包含着济世的良方,才意识到中国这方面历史财富的可贵。于是,90年代就有人提出要弘扬传统美德。“德”字前加个“美”字,就是说,中国的传统道德并不都是美的,就是说传统道德中“美”的部分要弘扬,不是“美”的部分当然要扬弃,决非复古。
  这样才能一步步把德育的内涵扩大、拓宽。但是,10年下来,德育工作效果仍然不明显。这是怎么回事呢?我在病榻上作了深入思考,最终觉得问题还在于思路太窄,工作面也太窄。不论中国还是外国,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都不是孤立的,是在人们长期的实践中产生、孕育、形成、发展,再产生、发展、更新的,是一个不断积淀、不断更新的过程,是同其他文化现象交错混合在一起的。我们把这种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称为人文精神,道德虽然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甚至可以称为核心部分,但无论如何也只是人文精神中的一个部分。
  我没有研究过人文精神的全部内涵是什么。按古代的解释,人文是指礼乐教化。《易·贲》说, “观乎天文以察时象,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北齐书·文苑传·序》说,“圣达之言,化成天下,人文也”。郭沫若在《我的童年》中将其解析为“人文风尚”。总之,人文是比较全面的文化现象。
  我认为,可以把人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心理素质、人生态度、道德修养、爱国情怀、精神世界、价值观、人生观等都包括进去。人文精神是一种历史积淀,是长期形成的文化传统,有民族特色、国家特色,甚至有地方特色。“湘楚多豪杰,吴越出文人”,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即各民族、各国、各地区由于人文精神各不相同,孕育出来的人也各有特色。
  我在法国访问时,发现不少法国人瞧不起英国人,更瞧不起美国人,认为英国人有岛国的狭隘,而美国人有暴发户式的浅薄。他们以自己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人文传统为自豪,认为世界上只有中国等少数几个具有深厚人文精神的国家可以同他们媲美。中国人的泱泱大国风范是令他们起敬的。
  人文精神不是抽象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反映在历史上无数的英雄人物、仁人志士身上。他们平凡而伟大的感人事迹,在历史上散发出无穷的魅力。作为历史人物,他们早已死去,但他们的人格、精神已融进中国的人文精神中,演化为活的永恒的历史,成为民族的楷模,后人永远推崇、仿效的榜样。他们生前的一些名言佳句也已成为人们传诵的格言,不断教化子孙后代,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见义勇为”、“当仁不让”等。岳飞的一曲《满江红》,在中国国破家亡的那个屈辱年代,起了多大的动员作用!当代的雷锋精神、铁人精神又何尝不是如此?
  总之,人文精神的内涵是综合的、全方位的,很实在、很具体,是一种巨大的、无所不在的、潜移默化的力量。
  道德是人文精神的核心,而人文精神是培养优良道德的沃土。离开人文精神,孤立地去抓德育,犹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当然是搞不好的。
  现在全球化的口号叫得很响,经济全球化、科技全球化,等等。这当然是好的,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可人文精神会不会全球化?我想不会,起码在今后的几百年里不会。在信息化时代,人文精神会交流、碰撞、融合,这是一定的,现在已在剧烈进行,但不会完全融为一体而使国家与民族失去人文特色。
  中华民族从秦始皇开始已形成了大一统的局面,文字统一,教育制度也统一,各地之间交流十分频繁,通婚也是普遍现象,可至今,地区之间的人文精神仍然各有特色,各有个性。齐鲁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吴越文化等,依然在影响、熏陶着各地的一代又一代人。两千多年了,这种地区间的差别并没有被统一掉。
  中国要想在未来的世界舞台上占一席之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全球格局中站稳,最重要的一件事可能就在于努力培育自己的人文精神。我们常说,要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特色大概也只能是人文精神。经济可以全球化,科技可以全球化,而人文精神不会全部全球化。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所在,是永远值得我们自豪的。它就像贾宝玉挂在胸前的“通灵宝玉”,是命根子。有了它,才能把分散的民族成员,在思想感情、灵魂深处,联合为一个有机的、连绵不断的民族整体力量。
  我们决不排外,我们会自觉、主动地吸收优秀的外来文明,不仅是科学技术,也包括人权、民主、法制等人文精神,也会积极地融入世界人文精神的大系统,但我们决不会丢掉我们历经数千年大浪淘沙而积淀的文化根基。
  人文精神的全球化是双向的,是一个互化的过程,但决不西方化。
  不要孤立地抓德育,要十分重视校园人文精神建设。不要忘记,不论是中华传统美德或共产主义道德教育,还是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管信息技术如何发达,都应当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人文精神是沃土,只有土壤肥了,庄稼才能长好,树木才能成林!
  有人说,未来将是电脑替代人脑,我不相信。因为我不相信未来美国产的电脑偏爱美国,日本产的电脑只爱日本。因为最好的电脑也不可能具备人文精神。
  科学可以全球化,但科学家有祖国。祖国不是抽象物,其标志就是每个国家历史地形成的、特有的人文精神。
  我们不希望我们的接班人只是有知识而无文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