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鸦片战争中抵抗最激烈的重大战役之一,“定海保卫战”早已载入史册。160多年后,舟山市及一批教育专家和知名作家的仔细打量、考证,再一次拨开云雾获得新知,进一步接近历史的真实。
经北京市教育局、北京市教科院审定通过,反映鸦片战争“定海保卫战”中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三总兵率领清兵和定海人民奋起抗击英国侵略者的3篇作品《不屈的定海》、《竹山门》、《定海抗英六昼夜》,最近入选北京市中学语文教科书第十七册课本,北京各中学将于今年秋季开始使用。
据著名教育专家庄文中介绍,同一地区反映同一重大题材的3篇作品同时入选中学教科书,建国以来尚属首次。而更具意义的是,这3篇作品澄清了多年来史学界的一些谬传,还历史以本来的面目。
舟山是鸦片战争的主战场之一。1840年7月和1841年9月,英国侵略者两次进犯定海,定海军民奋起抗击,引发了整个鸦片战争中抵抗最激烈的重大战役。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国内对定海保卫战尤其是三总兵等爱国官兵的英勇事迹宣传不多,其历史价值和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
为了真实反映历史,近年来,舟山市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等处收集了40余万字史料,组织力量,创作了一批反映定海保卫战的文学作品,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当年三总兵率领清军和舟山人民用鲜血和生命抗击外侵的战斗过程。
去年11月中下旬,舟山市邀请教育部有关专家和部分知名作家实地考察鸦片战争遗址。专家们考察后决定,把定海保卫战列入中学生教材内容。参加活动的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叶辛,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汪浙成和著名作家陈源斌依据史料,特地为教材“量身定做”了散文《不屈的定海》、《竹山门》和《定海抗英六昼夜》。这些作品纠正了一些不正确说法,提出多个新观点,其中比较确定者有——
英军侵犯舟山蓄谋已久
老说法:过去,史学界多认同晚清思想家魏源、清代文学家梁廷柟等人的说法。魏源在《夷艘入寇记》中云:“夷艘至粤旬余,无隙可乘,遂乘风窜赴各省”;梁廷柟在《夷氛闻记》中称:“夷船盘旋洋外,知要口无隙可乘,坐待非计,遂驶三十一艘赴浙江”。二人均将英军攻占舟山说成是在广东、福建碰壁之后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伺机行动。一些教材也采纳了这一说法,如浙江省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课本(试用)《社会》第四册称:“由于广东军民戒备森严,英军无隙可乘,便沿海北上进犯厦门,也被当地军民击退。英军又北上进犯浙江,攻陷了守备空虚的定海”。
新观点:叶辛根据舟山收集的史料,在《不屈的定海》中写道:“在19世纪,对急欲向外扩张的英国来说,(舟山)军事上的战略地位尤显重要。他们认为舟山群岛是广州与北京的中段,接近几条通航的大河河口,能给侵华远征军提供一个设立司令部的合适地点。故而,1700年开始,英国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向中国政府提出设立商馆、让给岛屿、开放舟山等地为通商口岸等等要求,表现出对舟山群岛强烈的觊觎之心”。“在他们的无理要求遭到清王朝断然拒绝之后,1840年,英国政府发动鸦片战争,悍然下达占领舟山群岛的命令”。1840年4月,英国远征军4000余人按英国政府周密部署的作战计划,除留少量兵舰封锁珠江、牵制厦门外,司令伯麦率29艘舰船直闯定海水域。
定海保卫战最为惨烈
老说法:鸦片战争期间共发生10多次战役、战斗,有些史料认为镇江战役是其中战斗最激烈、中英双方伤亡最重的战役。“至英军死伤者则特多,为鸦片全战中所未有,一共死37人,伤128人,失踪3人”。(姚微元著、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鸦片战争史实考》)
新观点:舟山收集的史料表明,第二次定海保卫战是整个鸦片战争中最激烈的一战。汪浙成在《竹山门》中描述,第二次定海战役从1841年9月26日到10月1日,经历了六天六夜。前5日,英军每次进攻都铩羽而归。而清军在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远远落后于英军的劣势下,仍能众志成城,同仇敌忾。“血战六昼夜的定海保卫战是鸦片战争中敌我双方参战人数最多、规模最大、交火时间最长、伤亡最惨重的一次战役。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三总兵同日殉国,麾下5800名守军无一变节投降。将士捐躯、忠魂昭昭。至今竹山门上,仍然到处是一座座阵亡的无名将士合葬墓”。
陈源斌在《定海抗英六昼夜》中则写道,“英军虽然攻下了垂涎已久的定海,却在六昼夜血战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仅定海城外东岳山下一座英军合葬墓,就埋葬着416具尸体”。
定海抗英早于三元里
定海抗英早于三元里老说法:一些教材和史料多认为,1841年5月30日在广州三元里爆发的人民抗英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自发反侵略斗争的第一声。“三元里附近103乡民众约7000人将英军围困在牛栏岗一带,以排山倒海之势向英军冲击,打得侵略者死伤惨重、狼狈逃窜”。(摘自浙江省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课本(试用)《社会》第四册)“三元里的斗争在近代中国历史中第一次显示了只有在广大人民中存在着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侵略的力量”。(摘自胡绳主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新观点:1840年7月,“英军占领定海城以后,定海人民奋起反抗,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抛掷砖石,污染水源,坚壁清野。英军得不到新鲜食物和清洁的饮用水,官兵中疫病流行,从7月到12月短短半年时间,总共4000人的占领军中,患病的竟多达5000多人次,死亡448人。9月16日.正值秋天,英陆军上尉安突德在定海城西北青岭番上测量地形,偷绘地图,被定海盐仓青岭村村民包祖才发现。包祖才鸣锣喊来乡亲,并同其弟包阿四等一起,将安突德活捉。乡亲们兴高采烈,把安突德押送到清军大营。这个俘虏成为以后中英谈判的重要条件之一”。“定海城第二次被英军侵占。不屈的舟山人民纷纷揭竿而起,前仆后继,开展保家卫国的斗争。1842年6月7日,定海县36番的老百姓齐集神庙,订立盟誓,发布了2000字长的《定海县人民告白》,号召全体舟山人民行动起来,齐心抗击英军。各地群众纷纷组成船勇、舵勇、枪勇、水勇,在城里、在海上、在郊外,阻击英军,伺机杀敌。英国侵略军士气一天比一天低落,处境一天比一天被动,日子一天比一天难熬。最后,英军又一次被迫退出定海”。(摘自叶辛散文《不屈的定海》)
这一抗击英军的行动,在时间、规模和战绩上,其实都超过了著名的“三元里”事件。
(原载2004年8月13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