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1期●特稿●

纪念曾希圣同志诞辰一百周年

作者:上海市新四军七师皖江历史研究分会

在曾希圣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我们七师老战士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纪念这位老首长。早在1922年曾希圣同志就参加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投身到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中;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军委秘书长、中央军委二局局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七师政治委员、皖南军区政治委员、中共皖江区委书记;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野战军第七师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华东局国民党统治区工作部部长,第二野战军副参谋长、豫西军区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皖北区委书记、中共安徽省委书记、第一书记、安徽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二书记、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处书记、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等职。
  1932年,曾希圣同志在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中,参与创建了中央军委二局,并担任首任局长。他排除种种困难,获取了大量极其准确可靠的军事情报,党中央和毛主席运用这些情报,取得了战略转移的重大胜利。为表彰曾希圣同志的功绩,朱总司令和周恩来同志于1933年代表军委给他颁发了二级红星奖章。毛主席高度评价和赞扬曾希圣同志和他领导的二局说:没有二局,红军是不可想象的;有了二局,我们就像打着灯笼走夜路。周恩来同志也高度赞扬他是我军情报工作“创业的人”。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曾希圣同志开辟了皖江革命根据地和创建新四军第七师,使根据地建设和军队建设得到了很大发展。根据地初建时,人口不到百万,后来人口发展到300多万。部队由最初的1900多人发展到3万多人。曾希圣同志非常重视经济建设,新四军第七师由此赢得了“富七师”的称号。由于大兴水利,发展生产,皖江地区的经济情况有了很大的好转,财政有了结余,人民的生活有了改善。1942年上交军部749万元。1943年虽然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仍上交军部1000万元左右。此外还向军部送去医药、布匹、银元等大批财物,因此多次受到军部嘉奖。曾希圣同志非常重视统一战线工作,尊重人才,使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专长和特殊作用。曾希圣同志有着坚强的党性和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凡是党中央和上级发来的指示,他都认真研究,深刻领会,坚决执行,并从实际出发,机动灵活,富有创造性。
  新中国成立后,曾希圣同志长期在安徽工作,先后担任皖北区党委书记、安徽省委书记、第一书记。自转入和平建设时期,他深知安徽历来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生产力水平非常落后,人民生活极其贫困。为了改变安徽面貌,让群众过上好日子,他努力恢复和发展生产。在毛主席“一定要把准河修好”的号召下,他以治淮为重点,坚持以科学态度兴修水利、根除水害。
  在五十年代中期以后,我们党在农业合作化问题上,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使农村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造成群众生活极度困难。当时,曾希圣同志带头在省委书记处会议上,对“左”的错误进行了认真的检查和总结,吸取教训,同时对农村的经济发展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广泛的摸索和思考。六十年代初期,曾希圣同志在安徽农村率先倡导实行以包产到户为核心的“责任田”,表现了一个改革先行者的胆识。由于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对阶级斗争作了错误的估计,致使“责任田”被视为犯了方向路线性错误而遭到扼杀取缔,曾希圣同志因此受到指责和极不公正的对待,还牵连到下面一大批干部。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又在安徽率先起步,迅速推开,这与曾希圣同志当年所倡导的“责任田”的实践也是有着内在联系的。农村改革深化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责任田”在当时和今天都有重大意义。
  十年动乱中,曾希圣同志受到林彪、江青一伙的迫害,身患重病得不到及时治疗,不幸过早地离开了我们。曾希圣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他把毕生的精力和智慧献给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事业。他是一位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