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学好历史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试行“问题教学法”,探索在基础型课程中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其中,最典型的方法是引导学生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自己搜集史料,解决历史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这是一种教学方式的变革。
历史史料浩如烟海,历史论著多如牛毛。学生受年龄、阅历和时间等方面的局限,还很难通过查询正规的史学专著来解决问题。而网络资源的丰富性、网络查询的便捷性,便在众多信息源中异军突起。指导学生充分运用网络资源,解决历史上,特别是近现代史上的疑难问题,被实践证明是最富有可行性和实效性的。
比如,在学习《洋务运动》这一节时,教材上采用了传统的观点:“洋务运动不可能使中国富强,但客观上有刺激中国资本主义发生的作用。”同学们在预习中提出了疑问:“洋务运动对中国是一个大大的进步,可是为什么课本上说洋务运动不可能使中国富强起来?”教师要求学生围绕着这个问题,从网络、书籍中查询有关洋务运动的资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课堂上演示了从网上搜集来的资料,有洋务派代表人物的言论,有学者的评价,有各种数据……教师也出示了洋务派创办的中国最大的近代军事企业、民用企业、北洋舰队的舰艇、中国的第一条铁路、第一批赴美留学生、第一部电话等珍贵的图片资料。学生们凭借丰富的网络资源,分别叙述了自己对洋务运动的理解。有的同学支持教材观点,有的同学反对。经过个人陈述、小组讨论、课堂辩论,同学们逐步统一了思想,对教材观点作了补充和修正:“虽然三十年的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这毕竟是中国近代化的第—步,是进步的三十年。由于运用了网络资源,不仅使课的信息量大、知识面广,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热烈,而且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又如,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教材采用了全盘歌颂的观点。在预习中,一部分同学提出疑义。教师同样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去查找资料,充分了解史学界对这个问题的意见和分歧,然后进行专题讨论。大量的材料使学生了解了各方观点的依据和局限,懂得了辩证地评价历史事件的道理,认识到既应该肯定义和团的反帝爱国精神,又应该否定其盲目排外的落后性,在中国革命已经取得胜利的今天,吸取一些历史教训,对于增强改革开放的自觉性更是十分必要的。类似的专题课,还有《英法绥靖政策和战争危机加深》、《联合国》、《阿以冲突》等等。
网络资源在教科书范围之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材料,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深入研究问题的积极性。
在学习《甲午战争》一课中,当讨论黄海海战失败原因时,大部分学生认为是由于清政府腐败、是中国实力不如人,落后挨打,这些似乎已成定论。吴俊同学受网络上登载的论文启发,对甲午海战清军失败原因有了新的思考,重点探讨了海军提督丁汝昌的指挥责任。此后,在老师的启发下,吴俊进一步广泛搜集史料,开展了课题研究,从丁汝昌的指挥责任考虑到他所受的教育背景,从武器的进步想到人才,写出了题为《时代发展呼唤帅才》的有质量的小论文。
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正在逐渐学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探究和学习,解决历史学科的疑难问题,从单纯的被动的接受改为主动的探究。这正是教学改革的目标,也正是今天素质教育所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