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柳堡的故事》塑造了一位深受全国广大观众喜爱的“二妹子”的形象。“二妹子”的创作原型夏美英是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柳堡乡柳堡村人。宝应是革命老区,在这里像“二妹子”那样,用生命和鲜血拥军支前的群众数不胜数。离柳堡乡不远的广洋湖镇,有一位船民叫颜建发,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他带着两个女儿,用自家的木船,为人民政府和子弟兵送粮草、运军需,走遍了里下河水网地域,先后参加了攻打沙沟、东鲍庄、邵伯镇等战斗、战役的支前工作。原新华社高级记者、新四军老战士邹建东拍摄的名为《我送亲人过大江》的照片,就是取材于1949年4月22日颜建发和两个女儿运送子弟兵横渡长江的动人场景。
照片上,那位扎着大辫子、正英姿飒爽奋力摇橹的姑娘,就是颜建发的大女儿颜红英,当年才19岁;另一位半蹲在船舱中的姑娘是颜建发的17岁的二女儿颜根兄,她和姐姐轮换着摇橹;颜建发在船尾掌舵,他当时52岁;坐在船上2个班全副武装的战士,正注视着长江南岸。照片生动地记录了百万雄师过大江历史性场面的一个小小的侧面,让人们感受到人民群众对革命事业的全力支持。照片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许多人被照片上朴实的画面、独特的构思和深刻的蕴意感染。这幅照片后来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现珍藏于国家军事博物馆。
沧海桑田,岁月如流,距离震撼世界的渡江战役已经过去了55个年头。当年那些运送大军过江的支前船工现在生活得怎样呢?
中共扬州市委党史办公室的同志带着对他们的崇敬和关心之情,分别前往苏州市吴江横扇镇农场村和宝应县射阳湖镇王坤村再度看望年逾古稀的颜家姐妹。
走访主人翁
2004年4月14日上午,扬州市委党史办一行4人在吴江市委党史办陈主任以及横扇镇宣传科周干事等带领下,走访颜红英老人。
颜红英今年74岁,沧桑的岁月在她的额头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一个稀疏的小发髻盘在头顶,看上去身体还算硬朗,说话的声音也还响亮,一口苏北宝应腔并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有太大变化。在她的身上已看不到当年拖着大辫子、奋力摇橹的风姿,只有那双眼睛还隐约透露着当年的豪气。
当来访者请她再次讲述当年运送子弟兵的情景时,她快速返身进屋,拿出一个大牛皮纸信袋,掏出一沓照片,指着“我送亲人过大江”的照片,反复说:“解放军问我‘怕不怕’,我回答‘不怕,怕什么?!你们为了全中国的解放牺牲都不怕,我也不怕’……”由于当年渡江时被炮声震伤了双耳,她的听觉不太好,客人提出的问题,她听不清楚时,一旁的小妹妹便帮着她回答当年的往事。
5月17日,扬州市委党史办和宝应县委党史办一行5人在射阳湖镇有关负责同志的陪同下去看望颜红英的妹妹颜根兄。汽车从宝应县城出发,沿着射阳河向东开去,行驶了约半小时,由于前面的路面太窄,造访者决定弃车步行前往颜根兄的住处。
颜根兄和她的老伴住在一排简陋的屋子里,后面住着她的儿子一家。与姐姐颜红英相比,她显得年轻、健谈。她对党和政府的关心表示感谢,同时又一次讲述了使她终身难忘的场景。
再现鱼水情
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战役拉开了序幕。大概是这一年的2月,颜建发带着两个女儿,驾船载着公粮,去泰州洋面厂。这时,华中第一军分区根据上级指示,发出紧急征集民工和民船的通知。颜建发一家又义无反顾地加入到渡江支前的大军中。
民工、民船集中后,进行了大约15天左右的短期整训,主要内容是开动员会、整编组织、补充工具、建立支部,进行政治与技术教育和开展决心立功、夺旗竞赛活动。整训中还进行针对性教育,介绍防空知识。当时,泰州地区数千条民船分别隐蔽在长江北岸六七十处河道港汊中。为了避免敌机的轰炸,白天船民隐蔽在河边挖好的防空洞内,不能生火做饭,全部吃干粮。夜晚,部队和民工共同开展水上练兵。颜建发和她的两位女儿装载着部队在长江北岸至扬中岛之间演练,每晚要在江面上来回五六趟。有一次训练时,国民党的6艘汽艇突袭而来,颜建发用湿被褥盖在船舱上,让女儿在舱内躲避,自己则留在战斗岗位上。解放军予来犯之敌以严惩,击沉了两艘敌汽艇,俘虏了一批敌人。从此以后,颜家父女就更加不怕敌人了。在训练中,江面上不时有炮弹和子弹呼啸而过。颜红英额头有一块伤痕,就是当年敌炮弹的碎弹片击中她的头部而留下的。
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以木船为主要渡江工具,在西起湖北湖口,东至江苏江阴长达千里的战线上,发起了强渡长江天堑的攻势。当日晚,三野第八、第十兵团组成的东集团军,从靖江的张黄港至江都的三江营等地开始强渡长江。当时刮着大风,由泰州区船只组成的苏北船舶二团,满载着解放军的突击队员,从江北驶出。20分钟后,二大队二分队的11条船,驶过8里宽的江面,首先到达南岸……
4月22日傍晚,八兵团随军记者邹建东来到扬中夹江口北岸进行战地采访。他看到江中从西到东有许多小船,如秋雁一字型“飞来”。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位十八九岁的姑娘的背影,为了快送解放军过江,她使出全身力气划桨,青春少女的力与美和时代壮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他赶紧按动快门,拍下那历史上永恒的瞬间。
渡江战役胜利后,颜红英姐妹和父亲一起参加了在扬州召开的庆功大会,颜家获得了二等功证书。
新中国成立后,颜建发带着两位女儿、带着渡江胜利纪念证书和二等功臣证书,回到故乡宝应县广洋湖镇。遗憾的是,1957年的一场大火烧毁了家中一切,也烧掉了颜家视为生命的立功证书。颜建发一直在家务农,直到50年代末期去世。
50年代初期,颜红英和丈夫辗转至吴江县莞坪安湖村开始了半农半运输的生活。1973年,她响应政府号召,主动从生活比较稳定的安湖村,迁至农场村至今。她凭着自己的勤劳把7个子女拉扯成人。艰难并没有消磨掉颜红英的志气,她的为人在乡里有口皆碑。多年来,她从来没有以功臣自居,向政府提出什么要求。至今,她还种着2.4亩粮田,依靠自己的劳动,自给自足。
颜根兄一直留在老家宝应县广洋湖镇,从事农业劳动;后来,嫁到了射阳湖镇王坤村。
半个世纪的寻找
战争年代,邹建东身背相机,随部队转战南北。解放后,他把自己在战争年代拍摄的照片上的主人翁——找到,并送上照片表达他的思念,可是最让他牵挂的那位扎着大辫子、奋力摇橹的小姑娘却一直不知下落。几十年来,邹建东先后多次托人寻访,在南京等地的报刊上,先后发表了《扬中小姑娘,你在哪里?》等文章,然而总是让他失望。原中央军委副主
席、渡江战役时任三野参谋长的张震上将了解到这件事,也曾一
再关照有关部门:“一定要找到这位小姑娘。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我们过不了江。”直到1999年渡江战役胜利50周年,南京电视台在制作文献纪录片《风雨钟山路》时,根据邹建东老人的要求,作出了再次寻找照片上的小姑娘的决定。幸运的是颜红英的一个女儿看到这部片子,认出了那就是她的母亲。有关部门几经实地查访,确认片中的小姑娘就是颜红英!邹建东老人的心愿终于在时光飞逝了50年之后实现了!
1999年5月22日,颜红英和颜根兄应邀来到北京。7月6日,中央电视台“八一”晚会剧组获悉后特地调整节目内容,邀请颜红英和邹老一同参加8月1日晚播出的晚会现场摄制。《我送亲人过大江》被安排在第三篇章《鱼水情深》中,主持人声情并茂地向大家介绍了战地记者和摇橹小姑娘的故事,两位老人相继被请到台上。著名歌手蔡国庆和张迈搀扶着两位老人演唱了特地谱写的歌曲《背影》。国家军事博物馆负责人当场上台收藏了邹老这幅反映战争年代军民鱼水情深的代表作;台上台下的掌声经久不息。
邹老不仅把珍藏了50年的照片重新放大后送给颜红英,而且不顾自己年事已高,专程送颜红英姐妹回家。在当年拍照的地方——扬中江边,邹老又为颜红英拍下了50年后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