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2期●学习与思考●

毛泽东注重调查研究的一个范例

作者:范守信

近读《毛泽东传》(逄先知、金冲及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读到第十一章所记毛泽东1955年11月1日由北京乘专列南下杭州,一路辛勤调查农业合作化和农业生产的情况时,不禁掩卷长思,感触良深。现将其摘录如下,并谈几点想法。
  “十月一日,晚九时二十五分专列起站。十一时五十五分在天津,停车一小时,与天津市委书记黄火青、副市长万晓塘谈话。
  十一月二日,晨六时五十八分,到德州站,停车一小时,与德州地委书记谈话。上午十时四十三分到达济南,与谭震林、山东省委书记舒同谈话,下午一时结束。晚九时十分,与济南市委书记、副书记、市长谈话,九时五十五分结束。十一时五十六分到泰安,在火车进行中,继续与泰安地委书记、副书记谈话。
  十一月三日,凌晨一时五十四分到达兖州,二时与泰安地委书记谈话结束。二时二十五分与兖州地委书记、副专员谈话。六时四十五分,到徐州,停车一小时,与徐州地委书记、专员谈话。九时四十分到达符离集,四十五分与地委书记和专员谈话,十时五十五分结束。十一时四十五分到蚌埠,十一时五十分与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副省长张恺帆谈话,至下午一时三十分结束。
  十一月四日,凌晨一时四十五分到滁州,一时五十分,与滁州两位地委书记谈话,二时五十分结束。三时到浦口。三时二十五分与江苏省委书记江渭清、省长惠浴宇,南京市委书记、市长谈话,五时二十八分结束。七时二十一分到镇江,二十五分与镇江地委书记、专员谈话,八时十八分结束。十时五十四分到无锡,与无锡市委书记、市长谈话,十一时五十分结束。十二时四十七分到苏州,与上海局书记柯庆施、上海市副市长许建国,苏州地委书记、副书记,苏州市委书记、市长谈话,下午二时三十分结束。柯庆施、许建国与毛泽东同行,四时二十五分到达上海。毛泽东在上海下车,到游泳池游泳一小时后上车继续进行。
  十一月五日,早六时与柯庆施、许建国及上海市其他领导人谈话,谈到九时四十分,中间吃早餐。中午,再一次下车游泳一个小时。下午二时四十五分到松江,与松江地委书记、专员谈话,三时三十七分结束。下午七时到达杭州。
  这是一次多么紧张而繁忙的调查研究啊!毛泽东离京前的几个月,刚经过了一段十分繁忙和紧张的工作。7月31日,在经过一番调查研究和准备之后,他主持了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作了《关于农业合作化的报告》。会后,开始编辑《怎样办好农业生产合作社》一书( 12月出版后更名为《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毛泽东不仅仔细审阅修改书中所收的每篇文章,而且前后为该书写了两篇序言和大量的编者按语。10月,他主持召开了中共八届七中全会,讨论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合作化的决议》,并为会议作了长篇总结。按照常理讲,在紧张工作了几个月之后,在外出的调查研究中,毛泽东完全可以放松一下。但毛泽东心中仍然惦记着农村合作化,惦记着几亿农民,他的头脑并没有平静下来,他仍然在思考着怎样尽快地改变中国农村的面貌,怎样使几亿农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他以列车为家,把枯燥的旅途变成了繁忙的调查研究。当列车途经天津、河北、山东、安徽、江苏、上海等地时,他不分昼夜地把当地干部找上车来,详细了解当地农业合作化情况,与地方干部推心置腹地对话,讨论如何加快农村和农业发展的问题。
  在短短的四天行程中,毛泽东先后找了38名地方干部上车座谈,其中既有省市委负责人,也有地市级干部,平均每天9人,涉及五个省市和十二个地市。从座谈规模和时间看,每次座谈人数有多有少,多则6人,少则1人;每次座谈时间有长有短,长者达3个多小时,短者只有45分钟。由于列车在运行中,有的座谈会从深夜开始凌晨结束,有的从凌晨开始上午结束,调研会一个接着一个,十分辛苦。最紧张的一天是11月4日,列车在由滁州到上海的运行中,毛泽东先后分五批与安徽滁州市委、江苏省委、南京市委、镇江市委、无锡市委、苏州市委、上海市委的干部座谈,从该日的凌晨1时45分开始,一批接着一批,直到下午2时30分钟才结束,毛泽东几乎是连续工作了13个小时。
  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外出调查研究,轻车简从,食宿和调研会均在列车上,既没有浩浩荡荡的随行人员,又没有地方干部的迎送宴请和全程陪同。毛泽东在调查座谈中,推心置腹、面对面地和地方干部促膝交谈,有问有答,相互交流,不讲形式,不盛气凌人,没有什么花架子,没有空话大话套话,更没有什么媒体虚张声势的宣扬。如果不是《毛泽东传》的披露,我们几乎不知道毛泽东40多年前有过这样一次调查。联想党的历史上,毛泽东这样的调研何止一次,其他领导人,如刘少奇、周恩来等谁又不是如此呢!
  毛泽东的此次外出调查,时间虽不长,但取得了不少成果。在调查过程中,他在杭州和天津还分别召开了华东、中南地区和华北、东北地区18位省市委书记座谈会,讨论了农业的十七条,内容包括农业合作化、农业生产、农村卫生教育、农村文化设施、农村道路建设等。以后经过多次讨论修改,形成了《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共四十条,又称农业四十条,成为我党指导农村工作的一个重要文件,成为50年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纲领,体现了党中央、毛泽东关心农村、关心农业、关心农民,希望尽早改变中国农村面貌,改善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迫切愿望。但遗憾的是,这个文件很快受到了1958年“大跃进”的冲击,未能发挥它的作用。
  毛泽东的这次调查,已经过去40多年了。但毛泽东那种一心为民,勤恳执政,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仍然熠熠生辉,永远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