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2期●随感录●

为官遗德不遗财

作者:游本根

近翻报刊,偶拾古今为官者遗德不遗财的几个典型,阅后感奋之至,想说几句,与当今一些领导共勉。

东汉名臣杨震,“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亲友劝他趁权大的时候为子孙置些产业。杨震笑说:“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明代嘉靖时,都指挥使戚景通清正廉洁。他72岁时,卧病不起,一些老部下上门探视,见他住宅敝陋,又无家产,关切地问道:“你老人家没给妻儿留下一点产业,今后他们怎么过啊?”戚景通摇摇头,并把17岁的儿子戚继光唤到病榻前说:“为父没有给你留下什么财产,只留给你一颗忠贞爱国之心。”说罢,溘然而逝。后来戚继光继承父志,成为抗倭名将。

在封建社会,给子女遗德不遗财的清官,毕竟屈指可数。然而在我们共产党的干部队伍中,却有不少胜似杨震、戚景通的人民公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罗荣桓元帅临终前嘱咐他的老伴林月琴:“我死之后,分给我的房子,你和孩子们不要再住了,搬到一般房子里去,不要特殊。”罗荣桓留下的“不要特殊”的谆谆教诲,是一份价值连城的精神遗产,将使子女终身受益。西藏阿里地区党委书记孔繁森,身后留给子女的虽只有8.7元钱,但他却留下了光照人间、荫及子女的清正廉洁的公仆精神。

各级领导干部不但要管好自己、管好下级,还要管好配偶和子女。严于自律,克己奉公,不聚敛不义之财,是管好、教好子女的一项重要措施,它直接关系到培养下一代的大问题。给子女留下艰苦奋斗、敬业奉献、勤政廉洁等思想美德,对子孙后代将会起到长期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有利于将他们培养成为自强独立、奋发有为的栋梁之材。给子女遗下大量的不义之财,让其终日锦衣玉食、秦楼楚榭,到头来必然碌碌无为,一事无成。有道是“自古纨绔无伟男”。清朝有一批贵族的后裔,称八旗子弟。他们中的一些人依仗祖先的开国功绩和遗下的巨额财产,娇生惯养,游手好闲,坐吃山空,终于成了一群腐败无能的大烟鬼。民族英雄林则徐,不给子女留钱财,却留下这样一副对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但愿领导们能从这副对联中有所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