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对话,对人们相互之间交流思想认识,启迪智慧,促进共同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怎样才能正确开展“对话”呢?我认为以下几点,很值得注意。
首先,要把对方看成价值主体。就是说,对方与自己同样,都是一种有价值的人格存在,应得到应有的尊重。这就必须抛弃那种“唯我独尊”、高人一等的思想。尤其是作为领导干部和社会名流,更要注意谦虚谨慎,坦诚平等待人,绝不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记得过去曾看到一张毛泽东与延安农民站在路边交谈的照片,很感人。尽管我们并不知道当时他们谈话的具体内容,但从照片上所体现的笑貌、姿态、动作,可以看出,他们是那样亲切相融,领袖与群众息息相通,这种对话令人向往。
其次,要有民主作风。民主是一种文明精神的体现。一个社会文明程度愈高,人们的民主意识与社会的民主规范也就愈高。为人要有民主作风,就要学会尊重别人,遇事多与大家商量,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而不是独断专行,个人说了算。在家庭生活中,作为长辈或者家长,也要讲民主,提倡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相亲相爱,使家庭生活有声有色。
第三,要有换位意识。由于各人的具体条件不同,“对话”中难免会出现意见分歧、争论,甚至交锋,这是正常现象。而为了弄清是非,获得正确认识,坚持原则,不能人云亦云,看风使舵。但是,也不可“唯我独尊”,好似真理都在自己一边。有时,也必须换个角度,设身处地为对方想想,才能把事情看得更全面,才可能更有利于相互沟通,有利于解决问题。“和而不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说,相互虽有不同观点,但仍可以通过相互交流,“求同存异”,共存于一体,这对相互发展均有好处。
第四,要与时俱进。对话的质量与对话者的素质是成正比的。当今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各方面发展很快,一个人更要注意加强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否则,如果不思进取,光吃老本,翻来覆去总是老一套,哪来对话的深度和吸引力!所以,“对话”过程,不仅是相互交流,也是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过程,只有建立在学习的基础上,“对话”才永不会枯竭。俗话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人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同一位高明的师友或领导的对话,不仅会给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终身受益。这就是真理与真情的力量。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话”的途径与方式将呈现出多种多样,但不论形势如何发展变化,关键决定于对话的内容。所以,要更好开展“对话”,每个人都要注意提高自身的修养与能力,以不断促进对话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