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下令取消新四军番号。新四军奉中共中央军委之命,重建军部,将活动于陇海路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部队统一整编为七个师。其中第六师及下属的十六旅、十八旅,先后成立于1941年二三月间,师长兼政委谭震林。十六旅的前身是陈毅、粟裕率江南指挥部移师苏中后留下的二支队,活动于苏南武进以西至皖南东部,旅长为六师参谋长罗忠毅兼,政委廖海涛。十八旅的前身,是以老江抗东进西移后留下的伤病员为骨干和苏南东路各地武装组成的新江抗,活动于江阴、无锡以东至上海近郊,旅长江渭清、政委温玉成。
六师在江南主要活动于南京至上海交通沿线和苏南丘陵、平原、水网地区。南京是日寇中国派遣军总部和汪精卫伪中央政府所在地。上海是国际大都市。苏南是经济比较发达的鱼米之乡,是日寇的心腹之地和战略后方。苏南地区铁路、公路和水上交通密如蛛网,有利于敌人巡逻奔袭。大小城市和部分重要集镇都有敌人的据点,不利于我方行动。国民党第三战区设于宜兴张渚,抗战不力,反共积极,多次挑起反共摩擦事件。在敌伪军向我大规模“清乡”“扫荡”时,反共军队还从侧面向我截击。苏南地区始终处于敌顽我尖锐复杂的斗争中。由于苏南区党委、谭震林同志等坚决执行党中央放手发动群众、独立自主地开展游击战争的方针,在统一战线工作中贯彻执行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部队在战斗中不断成长壮大。
苏南东部“人家尽枕河”,出门离不开船。部队白天隐蔽,夜晚行军,有时一夜间要变换几次宿营地。敌人对东路和茅山地区的“扫荡”连续不断,最后发展到对苏南逐次发动军政经文全面的“清乡”运动,交通要道处处加强戒备,河流和村庄旁层层修筑竹篱笆。苏南地区军民经历反“扫荡”、反“清乡”和反摩擦数百次战斗,斗争十分激烈。谭震林刚到达东路时,即派遣新江抗从常熟向东向西到太仓、无锡(北)扩展抗日根据地,部队在太仓境内和日伪军一日三战。1940年6月18日,新江抗三支队在昆山大凤湾与日伪军鏖战,毙伤日寇20多名。从上海参军、工人出身的班长江军在腹部负重伤后,捂住流出体外的肠子,用手榴弹和数名敌人同归于尽。上海党组织在浦东大楼召开了大凤湾战斗七烈士追悼会,在当时已成为“孤岛”的上海影响很大。1941年1月31日,新江抗一部追击江阴青阳伪自卫团,夜宿桐岐村一线。日军警备队长早野中尉自恃武器精良,得情报后打破夜不出战常规,率全队及伪军40多人奔袭桐岐村。我方发扬夜战近战优势,迂回包围击敌,迫使敌人龟缩于桐岐小庙内。我军用手榴弹和火攻,击毙负隅顾抗的敌人。陈毅代军长电令嘉奖,称此战开创了东路“我军歼灭战之先声”。十六旅及地方武装以茅山为依托,多次取得袭击歼敌的战果。1941年9月6日,苏南第五行政区(茅山)专员巫恒通同志在反“扫荡”中负伤被俘。他铮铮铁骨,在狱中痛斥劝降的敌伪,拒医绝食,于当月14日壮烈殉国。陈毅同志赞曰:“死节之惨烈,抗战以来所仅见。”1941年11月28日,日伪军3000多人奔袭十六旅和苏南党政机关驻地溧阳塘马村,兼旅长罗忠毅和政委廖海涛等270余指战员在激战中英勇牺牲。1942年6月,由新四军调往宜兴官林区担任区长兼武工队长的林心平因产后发病,在就医时遭日伪特务逮捕,被拷打得遍体鳞伤。敌人要她向在新四军担任团长的丈夫劝降,被她严词拒绝。疯狂的日寇将她杀害于官林小学操场,还用硝镪水毁掉她的尸体。林心平堪称为江南的赵一曼,解放后全国妇联和江苏省妇联都曾在《中华女英烈》上作过专题介绍。在江南反“扫荡”反“清乡”战斗中壮烈牺牲的还有苏南区党委副书记邓振询和东路警卫一团政委曹德辉等同志。
谭震林来东路后,迅速将我党领导的地方游击队上升为主力,同时强调各地党政领导继续发展地方武装。不到半年时间,新江抗即形成了三个纵队,不久整编为新四军十八旅的三个主力团。同时大力做好扩军工作,除了吸收当地青年农民、工人、学生参军之外,还分别派出一名团级干部、五名营级干部和一些军队、地方干部到上海,在上海党组织积极配合下,做好大城市青年下乡参军工作。据不完全统计,1940年至1941年,从上海动员下乡参军的学生、工人、店员超过1000人,占十八旅人数近四分之一。部队里人才济济,许多口袋里插着钢笔的学生在连队里当兵、当文化教员,也有不少专科毕业的医务人员和会翻砂铸铁、修理枪械、制造弹药和印刷排字等专业人员。苏南很快就建立起“敌后水上印刷厂”和流动修械所,并扩大了“后方医院”,较早地在敌后创办了铅印的报刊《东进报》和《江南杂志》,自己制造手榴弹和部分子弹。“大众剧团”和宣传队,活跃在战地军民之间。反“清乡”前夕,江南部队组织“苏北参观团”,到盐城军部和第三师取经。刘少奇同志听取了汇报后说:“你们可真是一支工人阶级的队伍。”
谭震林特别重视培养干部。他说:“要大力发展人民抗日武装,就要首先培养出能掌握武装的干部。”他到达东路后,随即成立东路部队教导队,不久,从一个队扩展到三个队,并从主力连队和地方部队中选调青年骨干,分别培训为连长、指导员、文化教员和军需干部。1940年至1941年间,连续办了四期,培训干部近1000多人次。从上海下乡和从连队里涌现出的军政骨干,大都经过教导大队培训后提拔使用。其中如“裘氏双胞胎”兄弟俩下乡参军经过战斗锻炼,都被提拔为副指导员,经教导大队培训后,分别到十六旅和十八旅连队任指导员。他们先后在战斗中英勇牺牲。
近两年来,全国红色旅游不断升温。尤其是2005年,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许多机关学校、团体和个人都把寻访抗日革命纪念地作为重要一课。去年4月间,我参加渡江战役老战友纪念苏州、上海解放座谈会,集体重访了沙家浜。沙家浜各景点人流涌动,广场照壁上“芦荡火种”、“鱼水情深”八个大字十分耀眼。8月间,我应邀又到沙家浜,参加了福建宁德市组织的大学生身穿新四军军装(号称“三十六个郭建光”)战地访游的活动。随后,常熟市也组织了数十名青年学生回访宁德市白水洋叶飞部红军根据地。党中央和国务院十分重视红色旅游。红色旅游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政治工程,是弘扬民族精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化工程,是促进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的经济工程,也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宣传教育的创新和利国利民的实事。国家建设部评选命名的全国历史文化名镇,江苏占有7处,即:昆山周庄,吴江同里,苏州吴中区的甪直、木渎,太仓的沙溪,兴化的溱潼,泰兴的黄桥。这些地方大都是新四军六师十八旅苏中部队战斗过的地方。茅山抗日革命老区,正以新的面貌迎接游人,“山下放鞭炮,山上响军号”的奇迹和神奇的故事,吸引着更多的参观者。宜兴善卷洞附近祝陵村墙上迄今留有苏浙军区标语:“要求国民政府取消特务机关”、“释放爱国政治犯”。从档案资料中发现苏浙军区政治部《保护宜兴两洞通告》原文(曾张贴于祝陵村和善卷洞各处)。前者已成为游人观瞻景点,后者已有人建议刻碑建亭形成新景点。无锡北郊张泾桥镇在诸巷村利用新四军六师师部驻扎过多次的老宅,建立了“新四军第六师师部旧址纪念馆”。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的同志说“乡镇自主建立新四军一个师部的纪念馆,这还是第一次”。张泾桥一带是我党建党初期革命老区,也是江南历史文化重点乡镇,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严朴(陆定一同志的岳父)和明末东林党首领顾宪成的故乡。张泾桥周边有老江抗与日寇激战的黄土塘、新江抗歼灭敌军警备队的桐岐,有“中华生态环保第一碑”的八士桥和徐霞客故居的马镇。这里北连江阴要塞陈毅诗碑,东接张家港香山和常熟沙家浜,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张泾桥及其周围,以及无锡梅村等抗日革命老区,都可以建成红色旅游重点景区,和已经成为旅游经典、名闻中外的沙家浜相呼应,相媲美。白居易有词《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陈毅有诗:“客过风兴敌惶急,军民游击满南华。”长江三角洲丰厚的红色旅游资源,可以把人间天堂的社会主义城乡建设事业照耀得更加壮丽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