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8期●青少年绿洲●

还给孩子“选择权”

作者:崔鹤同

一则很有启示的故事:多伊西出生于1893年,正值美国严重的经济危机时期,成千上万的工人失业,但一些工程技术人员工作却相对稳定。为了让孩子长大以后有一个“铁饭碗”,多伊西的父亲便想让儿子长大后成为一个工程师。
  于是,从多伊西的中学时代开始,他的父亲就严格要求他去学好学校规定的那些功课。但是,多伊西爱好广泛,尤其是对生物、化学和物理等方面的课外读物有着极大的兴趣。在中学时代,他的各科成绩都保持着中等偏上的成绩水准,因而父亲对多伊西的兴趣爱好倾向便不闻不问了。
  到17岁的多伊西考大学那年,其父亲坚持已见,让多伊西报考了伊利诺斯大学工程学院。多伊西虽然热爱着生物化学,但父命难违。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时,他只勉强得到每门及格。这让系里老师们感到诧异,因为多伊西是个手不释卷、非常认真勤奋的学生,成绩怎会如此差呢?
  于是,一位导师找到多伊西与他谈心,导师问他:“你平时相当勤奋,为什么功课都学不好呢?”
  多伊西坦率地告诉导师:“我对学校规定的功课没有兴趣。我平时看的书大多不是必修和选修课程。”他还告诉导师:“报考工程学院是我父亲的主意,他认为这样在社会上有竞争力,容易立足。但是我的兴趣确实不在这方面。”导师便将多伊西的这一特殊情况向校方汇报。不久,多伊西就如愿以偿地转系去自己所喜欢的应用科学院的生物化学专业试读。他的父亲这时也不好再强加干涉,只能听之任之。
  后来,多伊西获得学士学位,并于1943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尽最大的热忱去从事自己所喜欢的专业,才能最大地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才智,也才能获得最大的成功。因此,家长要尊重和保护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才能使孩子全面、自由、正常健康地发展。倘若一味从家长自身的考虑出发,或缘于某种实际利益,而置孩子本身的心愿与志向于不顾,“强加于人”强迫孩子去学自己并不喜爱的专业,势必是“强按牛头不喝水”,强扭的瓜不甜,不仅使孩子学不好,也会使孩子身心受到伤害。设想,如果不是导师和学校的明智,那么,多伊西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平庸的工程师,而绝不会成为一个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天才。所以,家长应尊重孩子的选择,给孩子一个广阔的空间,让他在知识的天地中自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