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解放战争看毛泽东的大智大勇
抗日战争胜利不久,蒋介石以1946年6月26日大举进犯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发动了向解放区的全面进攻,拉开了大规模内战的序幕。战争开始之时,蒋介石曾扬言要在三到六个月内,消灭人民解放军。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有军队430多万人,他们不仅接收了100万侵华日军的全部装备,还有美帝国主义给予的大量美元、物资和新式装备,美国还派了军事顾问团,帮助他们指挥作战。而人民解放军,不仅没有外国的援助,在人数上也只有100万,要比国民党军队少得多,装备也差得多。那时的蒋介石可以说是其势汹汹,不可一世。然而,曾几何时,人民解放军以破竹之势,摧毁了蒋家王朝800万军队。解放战争原来预计可能打五年左右(从1946年7月算起),实际上,仅用了三年多时间,到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解放战争的大规模战役已结束了。
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尤其是抗日战争的锻炼,已经在政治、军事等各方面成熟起来,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坚强的中央领导集体。新中国的成立完全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本文仅就解放战争中若干方面的决策和部署,略加阐述,借以更好了解毛泽东同志作为统帅的大智大勇和杰出的历史贡献。
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
在对解放战争的总体部署中,毛泽东对东北特别关注。他认为东北是全国战局发展的关键。一是东北的形势对我有利。蒋介石在抗日战争中,为了保存实力,把部队放在大西南,以备时机一到用来打共产党;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在东北的兵力还没有部署好。而共产党的抗日武装在东北早已存在,苏军对日宣战以后,这些部队迅速配合苏军作战。苏军撤退以后,我军可以迅速接管敌占城镇。二是敌军虽然在美帝国主义的帮助下调动了一些部队,但孤立分散,地区狭小,补给困难。三是在东北消灭敌军大量的有生力量,可以减轻关内的压力;在东北全歼敌军以后,我军可以腾出手来入关机动作战。四是东北的重工业可以支援战争,成为我军的战略总后方。五是如果东北全境解放,建成巩固的根据地,背靠苏联,易守难攻,可以成为解放战争的前进基地。所以,毛泽东在1945年12月28日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对东北局的指示中指出:要求“在1946年一年内,必须完成初步的可靠的创建工作”,“三年内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否则,我们就有可能站不住脚”。
在苏联宣布对日作战,苏联红军进入东北以后,中共中央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立即从六大军区调动了19万部队进入东北,到1945年11月东北的部队就已达52万人。在东北局的领导下,东北各地发动和组织人民消灭日寇和伪满的残余,肃清汉奸,剿除土匪,建立各级地方人民政府。这时坚持要独占全东北的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帝国主义援助下,经过海陆空三路向东北大举运兵,并攻占了已被人民解放军解放的山海关、锦州等要地。东北的严重斗争已经不可避免,而这一斗争对于全国局势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所以毛泽东及时地提出要把工作重心放在距离国民党占领中心较远的城市和广大农村,“让开大路,占领两厢”,以便认真发动群众,建立巩固的根据地,逐步积蓄力量,准备转入反攻。
为了适应斗争形势,毛泽东还指示调整军队的指挥系统,迅速在西满、东满、北满划分军区和军分区,将军队划分为野战军和地方部队,将正规军队的相当部分,分散到各军分区去,从事发动群众,消灭土匪,建立政权,组织游击队、民兵和自卫队,以便稳固地方,配合野战军粉碎国民党的进攻。东北局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并根据毛泽东的战略部署采取“关门打狗”的办法,消灭了卫立煌的47万军队,取得了东北决战的重大胜利,赢得了战略的主动权,也为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用延安换一个新中国”
蒋介石在战争开始时,过高地估计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力量,而过低地估计了人民的力量。经过7个月(1946年7月到1947年1月)的较量,在被歼灭66个旅71万人以后,他的全面进攻已经失败。为了挽救败局,蒋介石集中兵力“重点进攻”山东和延安。
1947年3月10日,蒋介石调集胡宗南主力9个整编师34个旅25万人,进攻陕甘宁边区,其中以15个旅约14万人扑向延安。当时我军驻陕甘宁边区的野战部队只有2万多人。敌人的企图,是想消灭西北的人民解放军和中央领导机关,或者迫使我军和中央领导机关东渡黄河,然后在华北与我决战。
在国民党的飞机轰炸了延安以后,中央机关转移了几个驻地,这一天来到枣园。在政治局同志开会时,有的同志认为:现在情况危急,陕北巴掌大的地方,敌人投人了10几万兵力,对中央是很大的威胁,应该早一点撤出陕北。有的同志认为中央留在陕北可以牵制敌人不少主力部队。毛泽东说:“在这个时候,党中央撤出陕北,陕北人民、全国人民会怎么想。”当时有的同志坚持中央离开陕北。毛泽东说:“要走其他人走好了,我和周恩来留下,给我一个班足矣。”最后决定由刘少奇、朱德、叶剑英、杨尚昆、罗迈(李维汉)、邓颖超组成中央工委,刘少奇任书记,过黄河工作。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留在陕北,代号“昆仑纵队”。毛泽东化名“李德胜”,周恩来化名“胡必成”。
在撤出延安前,毛泽东听说有些干部对撤出延安思想不通,就召集保卫延安的新四旅的团以上干部,到驻地王家坪亲自做思想工作。他深情地说:“我们已经吃了延安十来年小米,延安人民养活了我们,我们与他们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现在敌人来了,我们一拍屁股撂下乡亲们走了,同志们,我们能不难受吗? ”他话锋一转说:“可是眼下敌人25万人从三面向我们包围过来,力量悬殊……怎么办?还是老话,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有生力量……我可以告诉大家,我们放弃延安是暂时的,而胡宗南占领延安,决不是他们的胜利,而是他们失败的开始。我们要争取一个更大的胜利,如果拿一个延安去换一个新中国的话,同志们,你们说我们是得还是失呢?暂时放弃延安无损人民战争胜利的大局。”毛泽东的一席话,把大家说得眉开眼笑。最后他说:“我送大家十六个字: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当时的中央书记处办公室主任师哲曾经问过毛主席:“是否可以设法保住延安而不撤退?”毛主席说:“不应该拦挡他们进占延安……蒋介石的阿Q精神十足,占领了延安,他就以为自己胜利了。但实际上只要他一占领延安,他就输掉了一切。首先,全国人民以至全世界就都知道了蒋介石背信弃义,破坏和平,发动内战,祸国殃民,不得人心……另外须知,延安既然是一个世界名城,也就是一个沉重的包袱,他既然要背这个包袱,那就让他背吧。而且话还得说回来,你既然可以打到延安来,我也可以打到南京去。来而不往非礼也嘛。”
毛泽东留在陕北,给全军和全解放区人民以很大的鼓舞。在中央撤出延安不久,即3月25日,由彭德怀、习仲勋指挥的西北野战兵团,就在青化砭歼敌二十七师三十一旅2900人,正副旅长、参谋长、团长都当了俘虏。全军知道这个消息,大为振奋。毛泽东在陕北采取“蘑菇战术”拖着敌人转圈。有时敌人在山下,毛泽东的几百人的小队伍就在山上;有时这支队伍与敌人对面行进,“擦肩而过”,敌人却始终发现不了毛泽东和中央机关。在紧张的工作,不断的转移和连续的行军中,毛泽东还要起草文件,通报情况,指挥作战。在青化砭胜利后仅一个多月,即5月4日,又取得了蟠龙镇大捷,并在羊马河全歼敌一三五旅,活捉代旅长麦宗禹。到8月下旬,西北野战军在沙家店歼灭了胡宗南的一师、三十六师、九○师等主力,更给来犯之敌以沉重的打击,为彻底粉碎胡宗胡的进攻奠定了基础。7月21日到23日,毛泽东在靖边县小河村召开了中共中央扩大会议,即史称“小河会议”,决定“我们现在必须立即转入反攻”。
在这段时间里,毛泽东一边指挥着陕北以及全国各战场的对敌作战,同时已经在考虑如何彻底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的问题。1947年12月,毛泽东在米脂县杨家沟召开的中共中央扩大会议上,作了《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书面报告,明确回答了怎样打倒蒋介石、怎样建立新中国的问题。他说:“从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战争的一天起,我们就说,我们不但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他。”我们能“超越任何障碍和战胜任何困难的,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
对国民党进攻延安的失败,美国政府在1949年发布的《白皮书》中说:国民党军“攻占延安曾经宣扬为一个伟大的胜利,实则是既浪费又空虚的、华而不实的胜利”。连国民党自己都说:“我军主力始终被匪牵制于陕北,一无作为,殊为惋惜。”
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
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才能和指挥艺术,在红军初创时就已崭露头角,在长征和抗目战争中有了极大的发展而日臻成熟,到解放战争中达到了高峰,在决定中国命运的三大战役中,更发挥得淋漓尽致。
就在上述毛泽东在杨家沟召开的中共中央扩大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十大军事原则”这“十大军事原则”完整地贯彻着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思想,对于大量歼灭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加速蒋介石王朝的覆灭起了重大的作用。到1948年,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灭亡已不可逆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这三大战役,消灭了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的全部主力,为夺取解放战争的全胜奠定了决定性的基础。
三大战役的序幕是济南战役。济南战役开始于1948年9月16日,经过8天的战斗,全歼敌守军 10 万余人。在战役的开始即9月11日,毛泽东给许世友的电报中说:“此次作战目的,主要是夺取济南,其次才是歼灭一部分援敌。但在手段上即在兵力部署上,却不应以多数兵力打济南。如果以多数兵力打济南,以少数兵力打援,则因援敌其多,势必阻不住,不能歼其一部,因而不能取得攻济的必要时间,则攻济必不成功。”在这个电报中,毛泽东对援敌被阻时怎么打,攻城在短期不能成功怎么打,先占哪里后打哪里……都作了详细的指示。华东野战军遵照毛泽东的指示,取得了完全的胜利。攻克济南,引起了国民党内部的极大震动,给了解放区人民以极大鼓舞,证明解放军有强大的攻坚能力,国民党的任何城市都无法抵御人民解放军的攻击。
接着就是辽沈、淮海和平津战役。这三大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到1949年1月31日结束,历时4个月零19天,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旅)、非正规军29个师,共154万多人。这是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史上,也是世界战争史上所罕见的壮丽篇章!这场大决战,生动地体现了毛泽东卓越的军事天才和革命军事统帅过人的胆识。
辽沈战役,几乎是与济南战役同时展开的,是大决战的起点。
当时国民党反动派企图延长坚守东北的时间,牵制我东北人民解放军入关作战。同时,也企图保存实力,在必要的时候,把军队调到关内加强防御。毛泽东识破了敌人的企图,把东北战场作为决战的关键。他手指着地图说:我们把作战方向指向东北的卫立煌集团,这就把初战的胜利放在了一个稳妥可靠的基础之上。为了把东北的敌人全部歼灭在东北,毛泽东采取了“关门打狗”的办法,命令东北人民解放军置长春和沈阳之敌于不顾,以六个纵队和一个炮兵纵队、一个坦克团围攻锦州。1948年10月14日,我军发起对锦州的总攻,经过31个小时的激战,全歼该敌,俘获东北剿总副司令范汉杰以下10万多人。锦州解放,东北的敌人就成了“瓮中之鳖”,迫使长春敌人一部起义,其余全部投降。范汉杰被俘以后,说:“这一着非雄才大略之人是作不出来的,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现在中间折断了”。接着,10月26日歼灭了廖耀湘兵团10万人,11月2日又歼灭沈阳、营口之敌14万多人,至此东北全境解放。
北方的辽沈战役还在进行之中,毛泽东就已经在南方组织淮海战役了。这一战役,从1948年11月6日开始,历时65天,共歼灭国民党军队55万多人。击毙了国民党军队的高级将领黄百韬、邱清泉,生俘黄维、吴绍周、杜聿明等。
淮海战役还在进行之中,毛泽东又于1948年12月11日,发出了给林彪、罗荣桓《关于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的电报。这个作战方针堪称作战文书的典范,充满了智慧和奇思妙想,引人入胜,好读耐读,读之令人击节赞叹,浮想联翩:似乎敌人是听毛泽东指挥,毛泽东把敌人玩弄于股掌之中,随心所欲,无不成功。平津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三个有决定意义的最大战役的最后一个。这个战役歼灭和改编了52万多国民党军,解放了北平、天津、张家口等重要城市,基本上结束了解放华北的战争。毛泽东在电报指示中提出的战役方针,得到了完全的实现。
纵观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在气壮山河、举世震惊的历史风云中,毛泽东胸怀全局、高瞻远瞩、多谋善断、卓越非凡的军事指挥才智,达到了他长期革命战争生涯中的顶峰。毛泽东不愧是伟大的统帅,堪称为20世纪杰出的历史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