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0期●特稿●

天路纪行

——坐火车到拉萨去

作者:陆绮雯 王志彦

青藏铁路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铁路:铁路穿越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达960公里,最高点为海拔5072米。
  青藏铁路全长1956公里,北起青海省西宁市,南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是世界上最长的高原铁路。其中格尔木至拉萨段,穿越戈壁荒漠、沼泽湿地和雪山草原,全线总里程达1142公里。途经纳赤台、五道梁、沱沱河、雁石坪,翻越唐古拉山进入西藏自治区,再经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至拉萨市。
  青藏铁路是世界上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铁路穿越多年连续冻土里程达550公里。
  海拔5068米的唐古拉山车站,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车站;海拔4905米的风火山隧道,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冻土隧道;全长1686米的昆仑山隧道,是世界最长的高原冻土隧道;海拔4704米的安多铺架基地,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铺架基地;全长117公里的清水河特大桥,是世界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桥。
  铁轮滑动的那一刻,我们翻出笔记本,在上述数字的下面写上此行的第一句话:5月14日凌晨,我们跟随上海铁路局最后一次试车,从东海之滨走向世界屋脊,半夜启程,青藏铁路我们来了!
  上高原,火车好还是飞机好?
  我们曾在几年前坐飞机到过拉萨,下飞机那刻的感受恐怕这辈子都忘不了,即便休息了一天,还是难受,头晕的感觉就好像脑浆在脑袋里晃荡,这绝对不是夸张。有了这样的“前车之鉴”,这次出发前难免担心。车子刚驶上青藏高原,海拔是2000多米,这时候,我们随身携带的物品开始发生变化,软管包装的护手霜膨胀鼓气,一打开盖子,里面的乳液就喷了出来。这是大气压发生变化的结果。对人也是一样,上了高原,我们明显发现自己变“胖”了。
  但我们并没有因此产生强烈的高原反应,唯一的不适是鼻腔特别干燥,还有一点鼻血,时不时也会有点头晕。但我们找到了最妙的化解方法,那就是透过超大、超宽,且有防紫外线贴膜的车窗,向远方眺望雪山,高原美景足以让你“忘乎所以”。
  从格尔木到拉萨,铁路必须翻越昆仑山、唐古拉山,最高海拔5072米,沿线湿地广布,冻土地段长,纷繁复杂的冻土环境,成为制约青藏铁路建设的世界性技术难题。有世界第一高隧之称的风火山隧道全长1338米,轨面标高4905米,全部位于永久冻土层以内。西方媒体预言:在冰山上打隧道根本不可能。然而,负责风火山隧道施工的中铁二十局,创造性地研制了两台大型隧道空调机组,将隧道施工温度控制在“±5℃”,有效防止了地下冰融化滑塌。他们和多家科研单位合作,相继攻克了浅埋冻土隧道进洞、冰岩光爆、冻土防水隔热等20多项世界性高原冻土施工难题,使风火山隧道顺利贯通。当火车以每小时100公里速度在风火山隧道运行时,我们坐在车厢里是十分平稳。
  秘密武器
  从格尔木到拉萨段,全长1142公里,其中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地段长达960公里,唐古拉山口的海拔更是达到5072米。这个高度就不单单是大气压问题了,空气含氧量只有平地的一半左右,所以一般乘客经过5000米高度,会有明显的高原反应。一过格尔木站,车上海拔计的跳动就加快了许多,1个多小时后,海拔计上的数字已经显示3675米。但我们的感觉和在2000多米高度时没有什么差别,只有耳边响起的“咝啦”声,鼻子闻到的清新味道提醒我们,列车上的秘密武器在营造“高原氧吧”,帮助我们消除不适。
  火车上和飞机一样有两种供氧方式。一是通过空调风口送出氧气,弥散式供氧可使车厢内的氧浓度达23%-25%,相当于平原地区的80%以上。另外,每个卧铺床头和硬座底下,都有出氧口。
  乘客觉得不适,只要插上管子,就可以吸氧。经过唐古拉山口时,车厢里就有几位乘客突然感觉胸闷,通过吸氧,不一会症状就得到缓解。即使有人突发急症也不用担心,列车还设有医疗急救室,能对病人进行最及时有效的诊疗。
  列车上还装上了“黑匣子”。所谓黑匣子,就是整列车的安全监控系统,凡是和人体舒适或者行车安全有关的数据,它都会实时监测记录,并随时做出调整。比如,海拔达到3000米时,制氧系统会开启;比如,列车上哪道车门没有关好,系统就会提示。
  你可能想不到,列车上的玻璃窗户都不普通,遇到紧急情况时,也是一种“秘密武器”。
  列车在高原行驶,车厢内是增压环境,而车厢外的大气压低于车内,因此车上的窗户都是双层玻璃,玻璃间的中空层连有一个通车厢外部的气囊,它能自动调节,使内外压强差得到平衡。遇到紧急情况,取下窗户四周的橡皮条,就可以把玻璃卸下来,窗口就变成了逃生口。此外,这窗玻璃还有隔热、隔音的效果。
  车上的垃圾处理装置也是一绝。为了保护高原生态环境,列车上所有污物、污水都有专门的设备收集。厕所用的是“抽气马桶”——真空集便器,我们觉得比一般火车上的厕所更卫生,也不易产生异味。
  黑匣子、中空玻璃、抽气厕所这些原本只出现在飞机上的“配置”,如今已经成功移植到火车上,这也就意味着,在火车上,乘客就能享受到如同乘飞机一般的舒适程度,加上加宽的卧铺、变软的硬座,我们给车厢舒适度打的是5颗星。
  那天晚上,大家想吃点夜宵,到了餐车,先是提出吃泡面,但面始终泡不开。进藏列车内虽然有增压系统,但车厢不完全密封,气压还是比平原地区要低,水不到100度就会沸腾。后来厨师提出给我们做蛋炒饭,我们纳闷,面都泡不开,饭怎么能做熟呢?
  但送上来的蛋炒饭让我们不一会就吃了个底朝天。夹生?没有的事。厨师悄悄告诉我们,餐车里的蒸饭箱是特别设计的,可以通过调控压力,把饭煮熟,而且经过前两次试车的设备调试,厨师们已经掌握在高原做饭的诀窍了。“第一次试车时,做出来的米饭不理想,到了第二次试车,大家都夸我们做的饭比格尔木宾馆里的好呢! ”
  车辆段技术人员还告诉我们,除了蒸饭箱,列车上的茶水炉也与众不同,它有2套过滤系统,以保证水的净化程度,即使在70度沸腾的水也可以安全饮用。
  说到列车上的水净化系统,试车路上的一段小插曲不得不提。由于实际的行程比预计的要多出一天多,所以列车上的水已经快用尽。我们在尕海站“停泊”的时候想从站里提点水到火车上,但当地的水是“苦水”,这水没办法直接烧了喝。这时候,车上的净水系统派上了大用场,经过网层净化,这“苦水”就能用了。
  餐车内设有闭路电视,还有酒吧休闲区。车厢玻璃门上的藏族花纹,车厢提示屏上的藏、汉对照文字,以及身着藏族特色服饰、讲藏语的列车员,都会让登上这趟列车的藏民感到亲切无比。而要说列车上考虑最周到的设施,厕所是其中之一。硬卧车厢里配备专为残疾人设置的厕所,比一般厕所宽敞得多,列车工作人员介绍说,造这个残疾人厕所,占了六个硬卧的位置。在其他车厢,厕所被设置为一个坐式、一个蹲式,厕所门也和一般列车上的不一样,是移动式的,不易夹到手。
  又见藏羚羊
  “看啊,藏羚羊,是藏羚羊!"
  吃过晚饭后,火车从格尔木出发,一路向南飞驰。我们坐在餐车上,透过车窗欣赏着夕阳西下的青藏高原。
  忽然,整个车厢炸开了锅。顺着人群的目光望去,夕阳映照的清水河特大桥边,竟然有成群结队的藏羚羊或埋头吃草,或抬头凝望,或悠闲地从桥孔中穿过。藏羚羊,传说中天地的精灵,我们有幸在可可西里与它们邂逅。
  荒凉的无人区,严酷的自然环境,凶残的猎杀藏羚羊的杀手……没有身临可可西里之前,残酷和血腥是我们对这片土地最初的印象。而如今,眼前却是丰美的草地,清澈的河水,悠然的羚羊,仿佛亘古至今,这里都没有受到过打扰。
  “过去,藏羚羊只要一听到车辆和人的声音,立即就会逃之夭夭,一般在一公里内很难接近到藏羚羊,青藏铁路建设者对藏羚羊关怀备至,工程建设期间,不仅停工为藏羚羊让道,还救护失散的野生动物。现在,人们的关爱已经让藏羚羊渐渐淡忘血腥的过去,开始与人类亲密接触。”一位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为我们解开了谜团。
  原来,建设单位为了不影响野生动物的生活和迁徙,在青藏铁路线上投人了20亿元用于环保工程建设,专门设置了33处野生动物通道。在确定野生动物通道的数量和位置时,不仅征求了牧民意见,还请野生动物保护专家进行了论证。这些通道符合藏羚羊、野牦牛等珍稀野生动物饮水、迁徙的习惯,青藏铁路真正成了人与动物的“和谐之路”。
  如果运气够好,在春夏季节,乘坐火车的旅客完全可以目睹成群结队的藏羚羊在地平线上涌出,它们精灵一般的身材、优美得像飞翔一样的跑姿,一定会让你沉醉。而此时,也许你不知道,仅仅在几年前,由于猖獗的盗猎,可可西里的藏羚羊总数从一百万头一度锐减至不到7.5万头。正是因为有了更多人的爱心,曾经濒临灭种的藏羚羊才又恢复了生机。
  沿青藏铁路南行,周边是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星仑雪山连绵不断,与登山者的乐园玉珠峰遥相呼应。在海拔4767米的昆仑山口,五彩经幡环绕着索南达杰纪念碑。索南达杰在可可西里无人区与盗猎藏羚羊的犯罪分子枪战中牺牲,石碑记载着这位环保烈士的生平。
  “只要你看到,你就会相信,藏羚羊能在这片土地上生存数千万年,是因为它本来就属于这里的。
  藏羚羊不是一种自身濒临灭绝、适应能力差的动物,只要你不去骚扰它,它自己就能活得好好的。”离开可可西里的时候,我们想起了一位学者曾经这样说过。
  世上最美的火车站
  黄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岗
  盼望铁路修到我家乡
  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
  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
  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
  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
  各族儿女欢聚一堂
  ……
  MP3里播放着《天路》,韩红的声音最适合在高原回响,车窗外景色的变换渐渐放慢了步子,列车员告诉我们,拉萨站到了。5月14日深夜从上海出发,停停走走,5月20日早晨,我们终于到达了青藏铁路的终点。
  这或许是世界上最美的火车站,一边靠着山,一边倚着水。南面的山似一道天然屏障守护着铁轨,北面的拉萨河像母亲的臂弯把车站紧紧环抱。
  拉萨站建在拉萨南郊的堆龙德庆县柳吾乡境内,坐落在拉萨河南岸,南、东、西三面均是连绵起伏的高山,占地 16万平方米,海拔3600多米,距离布达拉宫近20公里。火车站建筑外墙参照布达拉宫设计,自下面上全部采用藏族惯常的白色、暗红色为主色调。外墙面以彩色混凝土干挂,没有采用任何砂浆搅拌,全部用钢轮骨架悬挂。据介绍,干挂彩色混凝土技术实现了高原建筑的一大突破,其中最大的一块坡度挂体重达700公斤,显露浓浓的藏家风情。
  下车的时候拉萨正下着沥沥细雨,空气清新得让我们几乎忘记了“缺氧”。我们到达的时候拉萨站正在紧张施工,有着一种旧貌换新颜的“进行”之美。
  虽然车站主体工程已经完工,但装修及附属工程建设还在冲刺阶段,所以我们只能在铁轨旁的泥地上等汽车来载我们出火车站。
  “车子堵在桥上了,到车站只有这一条路 ”负责接我们的拉萨一家旅行社的导游梁爽给我们打来电话“车子还有一段时间才能到。”这时,我们已经在雨里站了半个多小时了。
  又过了半个多小时,旅行社的车终于到达了。我们向拉萨市区驶去。导游告诉我们,市区通往火车站的柳梧大桥还在最后的建设冲刺,只能绕远路过来。来往工地的施工车又多,所以才会堵车。大桥建好后,从市区到火车站只要5分钟。我们看到,火车站边一座高架也已雄姿初显,远处,是像洁白哈达般的拉萨河铁路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