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1期●专稿●

“拆弹部队”在行动

——上海首次大规模拆卸销毁报废炮弹亲睹记

作者:朱斌 丁绍学

 

201110月底的一天,上海郊区一处秘密地点。

一批批弹药不停地从洞库中运出,几千枚炮弹在拆弹兵们手上流转:有的拆弹体药包,有的卸弹丸头螺,有的从弹体内掏出引信……不远处,剧烈的爆炸声接连传来,看得见冲天的火光。

“这是上海解放62年来首次大规模拆卸、销毁炮弹,都是上世纪70年代以前生产的民兵弹药,品种杂、批次多,而且全部是单一保险,危险系数很高!”此次销毁任务的总指挥、上海警备区装备部副部长傅爱林介绍说。

具体执行的,是被称为“坐在火山口上的部队”——上海警备区某民兵装备仓库的官兵们,他们常年押运武器,也负责销毁过期弹药。为了安全、圆满地完成这次任务,早在国庆长假前,这支部队就做了充分准备。

如同坐在火山口上

记者先来到开盒间。站在三级士官鲍丰国身边,看他在切割机上操作,着实心惊胆战:只见小鲍将装着弹药的塑料筒一个个推送到高速旋转的电锯底下,边推送边转动药筒,当一片片薄薄的塑料底盖被锯掉落下,一枚枚锃亮的炮弹露了出来……细一看,塑料筒和弹体之间最多才1~2厘米间隙!不过小鲍镇定自若:“切割的位置早已设定好了,不成问题;但千万不能把炮弹筒拿反了,那肯定就会切到弹体,后果不堪设想!”

仓库政委周维平解释:“这些报废弹药的放置时间长了,塑料筒又是密封的,很难打开。过去开筒都是人工作业,现在为提高工作效率,改用了切割机。这样的操作当然要求极高,所以我们必须把最可靠的人放在最危险的岗位上。”

他说,弹药销毁,是不折不扣的高风险活,每个操作员都接受过长期培训,并经过严格考核,绝对是精挑细选出来的。他们大多是入伍多年的资深士官,对每种武器弹药的性能都了如指掌,蒙上眼睛摸弹药,3秒钟内就能报出弹药的型号和性能。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此次销毁任务前,仓库组织全体官兵集中培训了3天,对这批弹药的性能、可能发生的危险、安全操作的各项要求,一一详细说明。培训结束,还组织了销毁任务模拟演练考核,最后上岗的官兵,人人都是考核100分。

毫厘之间,生死攸关。只有100%,没有99%99%就等于0

整个销毁过程被细分成拆垛、出库、开箱、开盒、取发射药、烧发射药、拆引信、引信烧毁等21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一个工作小组,每个小组都有操作规定,每个规定的执行都有负责人。

必须精细再精细

拆弹间里,身高18、体格健壮的四级军士长解明智,和战友一起小心地把炮弹固定到机床的卡口上,然后用管钳和扳手,使尽全身力气向左旋转弹头,动作很大,1圈、2圈、3圈……

“万一用力过猛拧过了头,炮弹掉到地上怎么办?”记者问。

解明智淡淡地说:“不会的,我们摸索了很多次,这种炮弹向左拧10圈刚好。”

果然,拧到第10圈时,解明智和战友不约而同停住,随即小心翼翼将炮弹托到手上,弹体分离;接着,解明智格外小心地将小手指伸进弹体内,把引信顺向掏出。

看着引信掏出来,记者揪着的心这才落下,问一旁的仓库助理员林云:“天天和炮弹打交道,你们怕不怕?”

“炮弹和人一样,你对它怎么样它就对你怎么样,没什么好怕的!”林云笑着说,“当然拆弹是个技术活,拿引信绝不能倒置。拆弹更是个细活,必须精细再精细。”

为了确保此次销毁任务的安全,他们充分研究了其他单位的经验教训,预想了10多种销毁方案和9种意外情况处置办法,还用了300吨沙和1万个蛇皮袋精心设置保护墙……在拆弹现场,记者注意到:为防静电引发爆炸,进入销毁场地的每个人严禁携带手机,并且要先用手触摸静电消除装置;在取发射药的操作间,官兵们在地上洒满了水,以防静电……

在每个操作间,都有一个点验员随时清点,确保拆出的药包、引信和弹体数量相符。点验员说,有一次他们发现拆出的药包数跟出库弹药数差了一件,立即向仓库主任章红军报告。怎么办?只有把一天拆除的近万件弹药重新清点才能查清楚,工作量可想而知。看着累了一天、汗流浃背的官兵,章红军咬咬牙,只说了一个字:“查!”全库官兵忙到半夜,最终核准无误。“销毁弹药,干的是人命关天的活,必须零差错、零隐患!”章红军坚定地说。

15天销毁386吨弹药

很快,午饭时间到了,经点验,一上午拆了近5000枚炮弹。章红军说:“官兵们已经连续奋战15天,销毁386吨弹药,平均每天拆弹近万枚。”

虽然工作量很大,但销毁弹药绝不能赶工。为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高效完成任务,部队引进了一批高技术含量的自动化设备,销毁炉是其中之一。

销毁炉,是专门用来销毁炮弹引信的设备,呈桶状,能抗爆。官兵们用自动输送带往炉子里投送引信,爆炸声此起彼伏;负责销毁炉操作的二级士官汪文明,一边目不转睛盯着监视器,一边竖起耳朵听爆炸声,默默计数。

小汪曾到某弹药销毁站学了一年技术。他说,一个引信投送进炉6~7秒后就会爆炸,当输送带启动,爆炸声便接连响起;每个引信必须响一声,如果爆炸声出现间隔,必须立即停止作业,否则,万一引信囤积,然后一起爆炸,就可能发生销毁炉被炸毁的重大险情。有一次在炸响第1008发引信时,汪文明突然看见监视器屏幕上冒出一阵黑烟,随即炉内火焰探测器的指示灯灭了。小汪立即喊战友停止投送引信。半小时后,他套上10多公斤重的防爆头盔和防爆衣来到炉旁小心翼翼检查,发现原来是炉渣堵塞,供油装置不能正常运作,他迅速排除了故障。

作业时,炉内温度高达350℃,每次结束销毁,汪文明都要和战友们一起套上防爆头盔和防爆衣,冒着危险和灼人的余温一点点清理炉渣。

这支部队凭着绝对的精细,创下了59年安全无事故的骄人业绩,先后获得全军先进民兵装备仓库、南京军区30年以上安全无事故无案件无失泄密单位和报废通用弹药就地销毁工作先进单位等诸多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