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是党和国家久经考验的卓越领导人。仅从他生活中的“俭”与“廉”两个侧面,也足以体现他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情操。
陈云生活一贯平淡节俭。解放初期的两套中山装他一直穿到九十年代还像新的一样,因为只有会见外宾、参加重大会议他才穿一下,回家即收藏好。他每天的食谱,早餐是一杯豆浆、两片面包、一碗稀饭一个煮核桃仁,午餐晚餐总是一荤一素一汤。他从来不吃燕窝、鱼翅或海参之类的补养品。每顿饭他都把所有的饭菜吃光,连汤都喝得干干净净。逢年过节,身边工作人员建议加几个菜,他总是开玩笑说:我天天都过年,不用再加菜。他的这个食谱几十年不变,外出调研也是如此,多一个菜也不行,不撤下不动筷。1949年他搬进北京北长街71号,房子很破旧,他坚决不让粉刷和装修。唐山大地震后,他的住房成了危房,他也不同意换房,有关部门只好把房子加固,在他办公桌上加了一个防震罩。
陈云生活用具中有几件“古董”:刮胡子刀架,历史最悠久,“资格”最老,可谓“长征干部”了,直用到1995年,为陈云服务了整整一个花甲。一只皮箱是“三八式”的。一件棉背心,是1946年时任辽东军区参谋长兼后勤部长的唐凯特地请人缝制给经常熬夜的陈云御寒的。陈云一直穿到1984年,上面已经有了32个补丁,陈云才同意换了下来。这件补丁叠补丁的棉背心,原来的底色已经无法辨认,但人们却从中看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谁能想到这是执政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号称新中国红色大管家陈云穿的棉背心?
陈云对自己立了不少规矩,并严格执行。
“不接不送,不请不到”。他到外地视察工作,不让地方领导迎送;没有得到他的同意,不要去看望他,怕影响地方同志的工作。
1961年,他到小蒸调查,只带了三位随行人员。
“不收礼,来者必拒”是陈云对送礼者的一贯态度。礼物再轻,他也坚持不收。他说:“送礼是有求于我,收下后,决定事情必有偏差。”他还说:“如果主席、总理给我送礼,我就收,因为他俩没有求我的事儿。”
陈云对子女要求更严。长子陈方上中学时,因为买东西向陈云秘书石长利要过钱。陈云知道后,父子间有一段对话:“你从哪儿拿的钱?”“石头(石长利)那儿。” “石头哪来的钱? ”“你的工资。”“我的工资谁给的?” “人民给的。”“人民给我的工资你为什么用? ”“我是你儿子,你是我爸爸。”
“记住节约每一分钱是节约人民的钱,我看你的行动。”陈方点点头,从此,他再也不随便用钱。陈云给家人订下的“三不准”曾广为流传:不准搭乘他的车,不准接触他看的文件,不准进出他的办公室。他的车,别说是孩子们不能搭乘,就是三十年代就参加革命的夫人余若木,每天都是骑自行车上下班。
陈云有没有“利用职权”的时候?有!但不是为自己谋利益而是严于律己。
解放初期工资定级,他大笔一挥,把自己的一级改为二级,认为自己不可以与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同一级别。如果你有机会到青浦陈云纪念馆来参观,
你可以看到陈云1993年的工资单,其中扣除各项费、税,实得工资只有750.49元。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送来五辆高级防弹轿车,他也“利用职权”圈去自己的名字……
“个人名利淡如水,党的事业重如山”,这是陈云一生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