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1期●历史研究●

宿北大捷的战略意义

作者:纪东海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停战协议,大举进攻解放区。在华东战场,战争初期的三个月,我华东部队面对以优势兵力大举进攻的国民党军,进行了机动灵活的作战,取得了歼敌8万余人的胜利,粉碎了蒋介石两个月消灭苏北共军的狂妄企图,在战略上有力配合了晋冀鲁豫我军的作战。但是,我军也被迫放弃了一些城镇,特别是在华中野战军撤出淮阴后,战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南北两线的国民党军对华中形成了半包围态势,战争逐步向解放区的纵深发展,我军的作战回旋余地变小,财政上困难增加。
  11月开始,蒋介石为了配合国民党国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处心积虑地部署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进攻的重点摆在了华东战场,共投入了25个整编师68个旅的兵力,并制订了一个迅速结束苏北战事的计划:由徐州绥靖公署主任薛岳指挥12个整编师28个旅的兵力,从东台、淮阴、宿迁、枣庄和峄县分4路进攻,企图切断山东和华中的联系,聚歼华中野战军主力,或逼迫华中野战军退到陇海路以北。在北起鲁南峄县南至苏中东台1000余里的战线上,国民党几十万大军三面压来,华东战场形势严峻。
  此种情况下,中央军委和前线指挥员陈毅、粟裕进行了反复探讨,最终决定集中兵力先打由宿迁东进沭阳一路的敌六十九师,阻击分割并视情歼灭十一师。
  1946年12月15日至12月19日。陈毅、粟裕指挥一纵、七师、八师、九师和九纵等部,与敌激战4昼夜,全歼敌整编六十九师三个半旅及工兵第五团共2.1万人,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宿北战役,我军给予国民党四路大军中的一路以歼灭性的打击,打开了敌人半包围圈的一个缺口,虽然并未彻底改变敌人的进攻计划,但在总的态势上已开始扭转被动的局面。战役中歼敌2.1万,是解放战争开始以来我军在一次作战中歼敌人数最多的战役,创造了在华东战场上进行大规模歼灭战的良好开端。此后,华东战局局面打开,逐步从被动变为主动,实现了战略转折。宿北战役正是这一转折的标志。中央军委曾电贺宿北战役的胜利,指出“歼敌2万的大胜利,于大局有利,甚好甚慰”。《解放日报》发表社评,称“这是今年七月来整个爱国自卫战争中空前的大胜利,宿北大捷对于今后的战局,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解放战争初期,在华东战场上,活跃着山东和华中两支野战军。战争开始后,华中野战军在粟裕的指挥下于苏中内线作战,取得了苏中七战七捷等胜利。山东野战军在陈毅指挥下于淮北作战,取得了朝阳集战役等胜利。两支部队主力在各自熟悉的地区寻机歼敌,消灭了敌人大量有生力量,打破了国民党军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但此后,战局发生了变化,南北两线国民党军对华中形成半包围态势,我军面临着南北受敌的困境。形势表明,改变战局的关键,在于集中两大野战军的力量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
  因此,陈毅提出两个“野指”合成一个的主张,华中野战军也致电中央军委,建议“两个野战军集中行动”以改变战局。1946年9月,中央军委致电指出“山野、华野两军集中行动,两个指挥部亦应合一”,提议陈毅为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为副司令员。9月底,针对两军会合后的作战方向,中央军委和陈毅、粟裕进行了反复讨论。陈毅提出集中21个团歼击桂军第七军,粟裕建议第一仗先打蒋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七十四师。此时,敌情发生了变化,国民党军得知华中主力北移,两支部队会合的情况后,采取避实就虚的策略,分兵两路,一路由两淮进犯涟水,威胁华野后方,一路由鲁南进占枣庄,威胁山东解放区首府临沂。华野主力因此南下,准备歼击来犯之敌。10月上旬,两淮的国民党军得知华野主力南下,停止了攻击,华野主力转兵北上。
  针对下一步的作战方向,陈毅提出山野、华野入鲁作战,而粟裕认为在部队入鲁前,应在淮海地区打一个胜仗。中央军委与陈毅、粟裕等经过反复商谈,最终作出了在淮北作战的决定。10月15日军委致电明确指出“山野、华野全力歼东进之敌。在陈领导下,战役指挥交粟指挥”。在这之后,华野和山野分别在苏北和鲁南应对敌军的进犯,进行了6次规模不等的战役。两大野战军的协同作战,由于敌人部署的变化而未能真正实现。
  宿北战役前,粟裕在盐城指挥作战,在接到军委电示后,粟裕赶到华中军区驻地张集,与从鲁南赶来的陈毅会合,共同策划指挥宿北战役。12月13日,第一次使用华东野战军的名义,向部队发出预备命令,电报署名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陈毅,副司令员粟裕,副政委谭震林,参谋长陈士榘。指挥机构称华东野战军前线指挥所。这说明,宿北战役中,两大野战军实现了在一个指挥机构的指挥下,统一、集中作战。整个战役中,陈毅和粟裕配合默契,相得益彰。两大野战军在他们的指挥下团结协作,英勇奋战,取得了宿北战役的胜利。战后,陈毅在给毛泽东的报告中指出:“山东部队常不安心南下作战,华中部队亦不肯入鲁作战,数月来的矛盾由于战局演变现已解决。”
  1947年1月,在宿北战役结束后不久,华东全军进行了整编,正式成立华东军区、华东野战军,这对于我军集中优势兵力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粉碎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具有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