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纪念苏中七战七捷胜利60周年,使我联想起抗战期间1940年的黄桥决战。这两次战役,相隔仅6年,都发生在苏中地区,都是我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对中国革命都有着重要意义。
抗日时期的黄桥决战,新四军苏北指挥部仅有7000多人,粉碎了国民党反共顽固派韩德勤部队3万多人的进攻,从而实现了中共中央“发展华中”的战略任务。中央评价说:“黄桥决战以后,苏北大部分为我占领,并连成一片,此为华中最大的一块根据地,对全国有绝大意义。”
解放战争初期的苏中七战七捷,我华中野战军在粟裕司令员的指挥下,以3万兵力,抗击国民党反动派12万多嫡系部队的进攻,从1946年7月13日至8月31日的49天内,连战连胜7次,共歼敌53000余人。七战尚未完全结束,毛主席就于8月28日亲自为军委起草给各大军区的电报,总结了苏中作战经验,指出:“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一部,故战无不胜,士气甚高;缴获甚多,故装备优良;凭借解放区作战,故补充便利;加上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故能取得伟大胜利。这一经验是很好的经验,希望各区仿照办理,并望转知所司一体注意。”战役结束后,延安总部发言人对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称这个战役为“七战七捷”,并指出对今后战局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延安《解放日报》9月12日发表社论指出:中原突围、七战七捷和定陶战役的胜利,“对于整个解放区的南方战线,起到了扭转局面的重要作用”。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局面是定下来了。
苏中地区与沪、宁隔江相望,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所以,不论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敌我斗争很频繁,很残酷,苏中军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很大的牺牲和贡献。据不完全统计,在战争年代,苏中根据地发生大小战斗6000多次,其中就原扬州市所辖靖、泰、泰、兴、高、宝、江、甘、仪、扬、泰11个县、市,大小战斗4200多次,歼灭敌人14.7 万多人,其中日伪军71000多人;反共顽军31000人;国民党反动派军队和还乡团45000多人。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民政部门审定的烈士为14851人,占全省烈士4万人的37%。县、区和乡村干部被杀害的近300人。高邮县委书记李健和党委7人全部被杀害,泰兴书记、县长2人在战斗中牺牲。被日军和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抗日战士17500多人,被杀害的群众22500多人共40000多人。还有被伤致残的家庭有11万多户,被绑架勒索钱财的有11600多人,强制征兵劳役的32087人,烧毁房屋共154880间。
革命者是杀不完的。敌人的血腥罪行,只能更加激起群众的仇恨和觉醒,义无反顾支援前线,支持革命。原扬州地区520万人,先后送子参军的达10万多人,先后派出民工260多万人次,船只5万多只,部队不管到哪,粮草全部保供,担架、挑子前线要多少给多少,随时到位。全地区发动和组织了26万多人支前,都是由各级负责同志带队。渡江战役中常备民工随军作战的75792人,短期民工901185人,共近100万人。船只 11660 只,担架6954付,挑子47902副,小车子40101部;牲口2767 头,木材什树36563根,还有各种后勤军用需要的物品19种,50多万件。
战争结束后,评出支前英雄、功臣4802人,牺牲的民工定为烈士的 235 人。
借纪念七战七捷60周年之际,回顾历史,使我们更加深刻认识新中国的建立是极其不易的。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这是我们在战争年代能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根本保证。今天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该很好地继承和弘扬革命优良传统,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使人民群众更加富裕起来,这样才能对得起无数革命先烈,对得起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革命老区人民。(作者为原扬州市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