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1期●专稿●
读《温总理教我们习惯民主》
作者:虞丹
新华社记者贾如军写了篇《温总理教我们习惯民主》的报道,夹叙夹议,很有味道。
贾如军报道:2月7日上午,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小礼堂主持召开座谈会,征求企业界人士和基层群众代表的意见。河北省董城市南孟镇南孟村村支部书记冯士华最后一个发言。发言完毕,冯志华站起来,激动地对温家宝说:“借此机会,我代表广大农民兄弟向总理当面表示感谢!”温家宝连忙摆手:快坐!快坐!接着,温家宝诚恳地说:“刚才,农民代表冯志华说到感谢,我听后心里感到很不安。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我们的权力是人民给的,我们应该对人民负责。我们做得对的,干得好的,那是我们履行职责,应该做的。我们做得不好的,不对的,应该接受人民的监督,修正错误,改进工作。”
贾如军报道这条新闻后,又画龙点睛指出这条新闻的意义。他说:“温总理纠正老百姓的‘感恩’思想,是在教我们习惯民主常识,是在有意识地引导全民的民主思想,一片苦心难能可贵,实在让人敬佩!”
贾如军还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他说:“那么世界发展到今天,为什么中国老百姓的这种‘感恩’思想会延续至今?为什么我国老百姓面对政府或者政府高官的‘善举’,潜意识里依然要禁不住的‘感恩’呢?这说明人们头脑中的封建意识还很强,现代民主思想在我国还没有真正的深入人心。由于在我们一些人头脑里还存在王权意识,在一些人身上还存在官僚作风,不仅意识形态领域里对民主的宣传不够,教育不够,而且由于高高在上的‘官本位’思潮的泛滥,因而使得百姓的民主思维习惯一时还尚未形成。”
我同意贾如军的分析,略作一些补充。
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君主专制传统的古国。在先秦诸子中,除杨朱外,几乎没有一家不拥护君主制。孔、孟主张“天无二日,地无二王”。荀子主张:“君者,国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自古及今,未有二隆争重而能长久者。”墨子主张“尚同”,上天“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老子说:天下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潇洒如庄子,尚且要“应帝王”。至于法家不但鼓吹君主独一无二,君主至尊至贵,而且提供巩固君主独裁之术。所以,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君主专制主义,官僚主义,及其对应物,老百姓的“奴隶主义”。由此可见,中国的历史包袱多么重!
从近代起,特别是从甲午战败起,兴起民族自省思潮、新民思潮、改造国民性思潮,憬然觉悟“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政治之善恶,常视国民进化之程度为比例,其民为自主独立之民。其国即为自主独立之国。”新民之道在于“除奴隶而为主人”。中国人民追求民主的历史并不长,至今也不过一百多年。何况,在急于求成的思想指导下,又煮过几次夹生饭。
君主专制制度,可以用革命方式推翻;民主共和制度,可以用革命方式建立。但是,民主精神、公民意识,却需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在灌输先进文化中培养,在批判故旧文化中培养。一个缺乏民主传统的民族,在其文化结构中,天然地含有敌视、排拒、阻碍、异化民主的力量。这种力量即官僚文化。尽管革命可以变官僚为公仆,变奴隶为主人,但是,在官僚文化的浸润下,又可变公仆为官僚,变主人为奴隶。只有官主,没有民主,就只有瞎指挥、折腾,就只有苛政、暴敛。此所以,老百姓面对政府、高官的德政、善举,禁不住要“感恩”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