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投降签字用笔”面世记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台湾民主同盟 中华全国台胞联谊会、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于2005年9月30日,在北京举办“台湾同胞抗日斗争展览”。开展那天,一支刻有“台湾省日本投降签字用笔——台北中街叶福记制”的毛笔,吸引了参观者的眼球,成为展会的一大亮点。各大媒体或进行现场报道,或作深度跟踪采访,掀起了一阵不小的爱国主义热潮。
这支笔的收藏者陈正飞先生是当年台湾省《新生报》的总编辑。1945年10月25日,他赴“中国战区台湾受降典礼会场”进行现场采访。上午10时,受降仪式正式开始。日本第十方面军司令兼台湾总督安藤利吉弯腰低眉地走到中国战区台湾省最高指挥官、台湾省省长陈仪面前,毕恭毕敬地从桌上拿起笔,在投降书上签字认罪。这时,陈正飞的心里涌起一股胜利的喜悦。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刻,陈正飞按动快门将受降场面拍摄了下来。陈正飞掂得出这支“日本投降签字用”的份量:它是中国人民历经八年浴血奋战,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见证。在仪式结束时,他收藏了这支笔。
几十年来,陈正飞一直珍藏着这支笔和那张参加受降典礼的“入场证”。这一支笔一张证,对陈老先生来说,是一段值得引以自豪的历史。1986年,陈老先生因病在故乡江苏省昆山市锦溪镇去世。在去世前,他将这两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物交给了在安徽省合肥市工业学院当教师的儿子陈定一保管。“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陈定一先生觉得应当将这两件文物公诸于世,让更多的人,以及我们的后代牢记这段史实。2003年4月,有消息传来,说他的家乡正在筹建“锦溪杰出人才馆”。陈定一当即给馆长陆宜泰写信,表示愿将这两件文物交给纪念馆保管、展出。陆馆长接到来信后,甚为高兴,因为这两件文物很珍贵,尤其是那支签字用笔,更具有历史价值。然而兴奋之余,他又觉得这支笔留在锦溪这个水乡小镇的作用有限,如果能放在国家博物馆,让全国,乃至来自世界各国的人民都了解这一段历史,意义就更大。于是,他写信给中国博物馆,说明了这一层意思。不久,中国博物馆保管处陈禹回信表示感谢。陈禹就与这两件文物的接管人、陈定一的女儿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工作的陈冬取得联系,并办妥了捐赠手续,将这两件文物收为馆藏。
一支普普通通的毛笔为何能产生如此大的社会效应?答案就是:它见证了日本向我国投降的签字,既扬了国威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又以无可辩驳的事实,给了一小撮妄图将台湾省从祖国分裂出去的“台独”分子一记响亮的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