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5期●卷首语●

“狼牙山五壮士”的爱国主义精神永存

作者:李治亭

近日,两则和“狼牙山五壮士”有关的新闻引起我的关注:3月21日晚,“狼牙山五壮士”的最后幸存者老英雄葛振林在湖南衡阳与世长辞,享年88岁:而几乎与此同时,上海新的语文教材中《狼牙山五壮士》被正式删除。同时,我还注意到,韩国总统卢武铉发表了长达三页的致国民信,严厉抨击日本篡改教科书、美化侵略历史的行径,呼吁国民竭尽所能纠正日本掩饰历史暴行的行为。我的心情一直难以平静。
  葛振林出生在河北省曲阳县党城乡喜峪村。他1937年5月参加革命,1938年2月入伍,1940年2月入党。参加过湘西剿匪和抗美援朝战争,历任参谋、连长、省军区警卫营长、衡南县武装部长、衡阳军分区后勤处副处长、衡阳警备区副司令员等职。1981年7月离休后一直在衡阳警备区颐养天年。
  当年,因为狼牙山那惊心动魄的一“跳”,他成了全国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重新翻出小学课本,捧读《狼牙山五壮士》的课文,五壮士的英雄壮举再度浮现在眼前。
  1941年9月25日,数千名日伪军在飞机大炮的配合下,分数路突然进犯狼牙山地区。晋察冀一分区一团七连二排六班的5名战士,即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战士胡德林,胡福才和宋学义,为掩护主力部队和群众转移,与敌人激烈战斗,打退了敌人5次冲锋。当手榴弹、子弹全打光后,宁死不屈的5壮士纵身跳下身后深不见底的悬崖。葛振林和宋学义被山腰树枝挂住,幸免于难,其他3名战士壮烈牺牲。
  英雄刚刚辞世,传出记述英雄事迹的课文被删除,使我大吃一惊。删除《狼牙山五壮士》的理由是:为了“与时代接轨”,“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单一革命战争题材与学生们的思想脱节,越来越难引起共鸣”“英雄主义仍然需要,只是这种需要应该转化形式了”等等。
  由此,使我回忆起抗日战争年代。那时,广大爱国的中国人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为了解救被压迫人民,不愿做亡国奴,毅然舍家参军上前线,用血肉筑成新的长城。战争年代的人,把生死置于度外,无所畏惧抱着炸药冲向敌人炮楼,用身体堵住敌人的枪眼,掩护突击队冲锋陷阵。干部战士们这种无私无畏、勇于牺牲、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我党我军光荣传统的体现,是战争年代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
  而“狼牙山五壮士”幸存者之一葛振林,在民族危亡时刻表现出来的那种凛然大义、浩然正气,正是革命英雄主义的楷模,我们学习的典范。怎么能够讲,“狼牙山五壮士”式的英雄和现代“脱节”、“过时”、“单一”,难以“共鸣”呢?战争硝烟早已散尽,但那苦难与抗争的民族历史,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将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阴雨绵绵洒湘南,泪水盈盈送英雄。3月25日上午,2000多军民怀着沉痛的心情聚集衡山脚下,为名扬中外的抗日英雄、“狼牙山五壮士”之一葛振林老人送行。
  “壮士震狼牙纵身一跳成大义;悲歌承易水神州千古颂英雄。”这一巨幅挽联,映衬出葛振林英雄的壮烈人生。1917年8月,葛振林出生于河北曲阳县一个农民家庭,20岁踏上革命征途。在百团大战、狼牙山战斗等近百次血与火的生死考验面前,葛振林机智勇敢、作风顽强,6次负伤,多次立功受奖。
  葛振林1981年离休后,把培养青少年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先后应邀到全国10多省市的部队、机关、学校、工矿,义务给青少年作报告400余场次,担任了20多所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1998年,年过八旬的葛振林被国家教委、团中央授予“优秀校外辅导员”称号。
  从2004年11月11日他病发住院那天起,讯赶来的众络绎不绝。全国各大网站和报纸披露他的病情后,数以万计的读者以各种方式向他表示敬意和关心。老英雄病逝,掀起了一场民族情感的波澜,3天时间,近5万群众自发赶来悼念英雄,几十万网民在互联网上同悼英魂。他又一次感动了中国。
  “狼牙山五壮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将千古流芳。


上一篇:下一篇:论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