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5期●青少年绿洲●

关爱问题少年

作者:江苏射阳 王雨 董大远

日前,偶读2003年《大江南北》第10期刊载的丁小凡“暴力日记”,惊叹之余,深感为人父母、为人师者,都应高度警觉,引以为戒。
  当今,像丁小凡这样的暴力犯罪事件之所以频频发生,我想其原因不外于教育方法不当和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就丁小凡而言,前者又是主要的。
  一个青少年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已成共识,而学校教育尤为重要。近年来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教改成果有目共睹。但也不可否认,“应试教育”在某些地区、某些学校、某些人的头脑中仍占据主导地位,分数也仍然是评价学校、评估师生的重要标准。
  我想,我们应该明确教育目的,更新教育观念: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教学生学做人,做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家庭、学校、社区要密切配合,群策群力,齐抓共管,让人人关爱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蔚然成风。学生在校时间长,学校要配备心理学方面的辅导员,发现问题要及时疏导解决。学校要开辟第二课堂,通过多种渠道拓宽学生视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帮助他们树立革命的人生观。比如,向学生介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业绩,介绍英模人物的感人事迹,介绍文学家科学家们惜时苦读,创业成才的故事。让他们真正体会到“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滋味。
  当然,对丁小凡这样的后进学生的要求也不能一步到位,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要多一份鼓励,多一份关爱,要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苏霍姆林对教师说过:“让集体看到的首先是每个儿童的优点,这样才是育人的艺.术所在。”当代教育家魏书生对学生说:“要坚信自己有巨人的潜能”,“要放声高呼我能成功”。因此老师应放手让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磨炼自信,在战胜失败的过程中捕捉自信,让他们有显示自己的机会,让他们抬起头来,重新评价自我,真正建立起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信心。因此,对后进学生,要多一份关爱,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变苦学为乐学。教师要把握差异,因材施教,当好伯乐。我想,学校家长老师若能如此,类似丁小凡这样的问题少年或许就不会在铁窗中度过青春年华了吧。